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将第二次出舱活动称为什么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将第二次出舱活动意味着什么?( 二 )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在此次任务中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 , 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 , 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 , 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 。
据介绍 , 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 , 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 , 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 , 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
高旭用游戏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 , 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 ”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 , 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 , 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 , 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
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 , 神舟团队为此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 , 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 , 并改进返回的算法 , 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载人航天 , 人命关天 。 ”这一条始终是神舟飞船团队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 。
为了保证天上、地上都具有保护航天员生命 , 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的能力 , 神舟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 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 , 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 , 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 。
具体来说 , 飞船团队采用“滚动待命”策略 , 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 , 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 , 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 。
神舟载人飞船的跨越式发展并非一步达成 。 自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 , 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 , 一发又一发的成功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 。
细细数来 , 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 , 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 ,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 , 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 , 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 , 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 , 最终 , 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 , 具备了冷静解决任何突发问题 , 自信完成各项发射任务的能力 。
神舟12号的航天员回到地球后先要干什么?
航天员回地球后 , 是需要重点关照一段时间 , 主要是休养生息 。
1.外太空不一定有新冠病毒 , 但可能有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的病毒
外太空人类探索较少 , 由于缺少大气层的保护 , 充满了各类宇宙射线 , 在此宇宙射线中能存活下来的病菌病毒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有多么强大 。 虽然航天员都做了尽可能的防护 , 但细菌病毒的入侵是无孔不入的 。 因此 , 航天员从外太空回来 , 有可能带来并新冠病毒危害更大的病毒 , 为不造成更大的影响 , 航天员回地球确实需要单独在一个空间中独处一段时间 。
2.航天员要有恢复适应地球生活的时间 , 比如倒“重力差”、“压强差”等
航天员由于在外太空呆了一段时间 , 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外太空的失重状态 。 回到地球后 , 肯定存在对重力、压强方面的不适应 。 因此 , 需要给航天员时间来倒“重力差”、“压强差”等 , 这是对航天员英勇付出的关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