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礼金五花八门金额攀升 人情味不能变成人情债( 五 )

  “从以前到现在 , 这些人情礼金已经从婚丧嫁娶、金榜题名等大喜事 , 演变到幼儿满月、小孩升学、住址搬迁等琐碎杂事 。 我听同事说 , 有的农村贫困地区 , 夫妻离婚、外出青年工作者异地买房等情况也在请客收礼 。 ”王平告诉采访人员 , 他每年都要给父母一些钱用于人情礼金 , 今年已经给了父母8000元 。

  不少受访者向采访人员吐槽 , 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情礼俗消费以赠送礼金为主要形式 , 且金额标准逐渐攀升 。

  “20世纪80年代 , 农村碰到重要的红白喜事 , 一般都是送点日常用品或者鸡蛋、白砂糖、罐头等实物 , 邻里一起出出力帮帮忙 , 那时候很少有人出礼 , 而且出多出少也没有固定标准 。 现在 , 人们的收入高了 , 都愿意出现金而不是送鸡蛋和帮忙 , 而且包现金更有面子 。 如今 , 农村地区人情礼俗交往中赠送礼物的现象几乎消失了 , 基本变成赠送礼金这种形式 , 而且礼金标准也在不断增加 , 平均金额差不多都要200元至500元左右 , 关系相对紧密的亲友礼金标准要千元以上至2000元左右 , 甚至更多 。 ”张元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时候 , 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与礼金金额的多少挂钩 , 并且普遍坚持“回礼金额”比“收礼金额”多的原则 , “好像就是以此来充分表达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 导致礼金标准不断提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