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降噪耳机真能降噪吗?这份“专家测评”给你答案( 二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终将风险监测的耳机产品定为中等风险 , 认为风险监测中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 , 可能会使消费者在噪杂环境中调高音量 , 而噪声声压级过高 , 可能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
部分产品无芯片降噪技术 误导消费者
【主动|降噪耳机真能降噪吗?这份“专家测评”给你答案】这次对降噪耳机的风险监测被定为中等风险 , 说明造成听力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这样的产品肯定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 我们说到降噪耳机 , 其实就是指通过芯片有主动降噪性能的耳机 。 但是风险监测发现 , 部分产品要么不具备这样的技术高度 , 无法实现降噪效果;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芯片降噪的技术 , 但还宣称是降噪耳机 , 误导消费者 。
近几年 , 降噪耳机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 。 目前 , 全国降噪耳机生产厂家已有300家左右 , 2019年国内降噪耳机产值达到将近214亿 , 同比增长了73.58% , 占到了耳机行业总产值的30.9% 。
但是采访人员注意到 , 降噪耳机的迅速发展 , 掩盖不了部分产品技术能力不足的事实 。
主动|降噪耳机真能降噪吗?这份“专家测评”给你答案
文章图片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吴蔚华:发现部分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能力不高 。 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产品在硬件设计及算法处理方面不足 , 不能准确识别并处理外部噪声 , 导致降噪耳机在消除外部噪声方面效果较差 。 左右耳降噪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 是由于左右耳机所使用的器件质量一致性较差造成的 。
技术能力不足 , 却也打着“降噪耳机”的名号吸引关注 , 这种降噪能力差的产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 。 风险监测还发现 , 近4成宣称有降噪功能的产品 , 其实根本不支持主动降噪 , 存在严重的虚标问题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降噪耳机是近几年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 , 相关降噪性能方面的标准还是空白 。 但是市场监管部门首次的风险监测 , 已经暴露出降噪耳机水平距离消费者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 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 而市场上的部分所谓的降噪耳机 , 模糊降噪概念的做法也误导了广大消费者 。 相关机构呼吁 , 应尽快推动降噪耳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 , 规范产品研发设计 , 也通过标准标称、检测的手段 , 屏蔽掉那些标称降噪却无法实现的“伪降噪”产品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督促相关企业进行质量提升 。
主动|降噪耳机真能降噪吗?这份“专家测评”给你答案
文章图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督司安全评估处处长李贺军:一方面是向企业发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告知书 , 督促企业消除风险 , 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另外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调校降噪算法 , 提升产品降噪能力 。
降噪耳机市场还需完善标准 加强监管
降噪耳机本是为听力保护而生 , 但不少品牌却虚标降噪、伪降噪 , 欺骗消费者 , 反而可能加重我们的听力损伤 。 希望随着标准的完善和不断加强监管 , 降噪耳机能真正地消除噪音 , 而不是增加损伤 。
另外在这里 , 我们也提示大家 , 一定要注意保护听力 。 专家建议 , 所处环境当中噪音每增加3分贝 , 每天听音时间就要成倍缩短 。 比如在80分贝环境中 , 每天听音时间要控制在8小时之内 , 83分贝时每天听音就要控制在4小时 , 以此类推 , 以避免听力损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