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去世,从此大清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在世界与列强周旋的人!( 二 )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以后 , 清政府花费巨资在东南沿海修筑了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各种炮台和组建了当时号称是世界第六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 , 这些设施几乎没有一次成功的阻止列强国家的入侵 , 作为战败的一方的代表人物在谈判桌上李鸿章几乎没有或者事的确做不了为国争光的事 , 城下之盟想做他也做不出来 , 但他毕竟是整个帝国唯一赖以倚重的外交人员 , 当时的清政府对外交还是懵懵懂懂 , 所有的外务事宜全部统归洋务 , 作为洋务派的首领人物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清政府当然的外交家 , 并在牵扯清政府的各种国际事务中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 清政府命令李鸿章赴日谈判 ,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狮子大张口的谈判要求 , 李鸿章多次电请清政府的旨意 , 但清政府给他的回电只是让“着李鸿章酌量办理 , ”这等于是把万难之事全部抛给李鸿章 , 因为清政府知道 , 与日本谈判的结局无疑就是割地赔款 , 倘若清政府给了李鸿章明确的指示那么背上卖国之名的就是清政府而非李鸿章 , 这样的名誉损失显然对清王朝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 那这个锅只能让李鸿章来背 , 骂名让他来承担 。 1911年李鸿章与11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的情况和《马关条约》几乎没有区别 , 在慈禧给李鸿章的指令中也有一句话那就是“宗庙社稷 , 关系至重 , 不得不委曲求全 , ”和“应准照办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