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体温升高能提高免疫力,那人类为什么不朝高体温进化?( 四 )


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高效和节省 。
就人体基础状态和发烧所能达到的体温来说,“恰好就好”,而不是越好越高 。
恒温动物维持高体温另一个动机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
这一点,在需要连续高能量消耗的鸟类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鸟类体温普遍高于其他动物,在长距离飞行时,体温可以达到和超过43℃的原因 。
目前记录到的鸟类最高体温是一只白冠麻雀的47.7℃
和一只蓝胸鹑的47.0℃ 。
即使是不会飞的土鸡,体温也常年在38℃以上,甚至可以高达43℃以上 。
据说,打鸡血就是因为上海医生俞昌时在1950年代偶尔发现鸡肛门内体温可以高达43℃,认为鸡可能具有更高的生命活性,打鸡血就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活性 。
对于人类,没有鸟类连续飞行那么高的能量消耗要需求,体温也不需要比目前的更高 。
既然体温升高能提高免疫力,那人类为什么不朝高体温进化?这是个好问题,随着体温的升高,使侵入身体病毒数量死亡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这就是通常为何我们生病会发烧的原因 。那么既然体温高能够抑制或者杀死更多的病毒,为何我们人类不进化为体温更高的情形呢?
原因就出在生存成本上 。地球上的任何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自身基因都在发生着变异,这种变异是没有方向性的,当适合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提高种群数量的突变则是有利突变,会在自然选择进程中更好地被保留下来;而不利于环境的变化的突变,则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会明显下降,在自然选择中会逐渐被淘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特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
在生物进化时,还有一个方面需要考虑,那就是突变带来的生存成本问题,即所有的有利突变,在符合适应自然变化的同时,必须需要以更小的生存代价来换取最高的生存资源 。有的突变虽然有利于适应自然,但对食物的获取、能量的获得、新陈代谢的速度等如果不利于机体健康或者加重了维持机体健康所承载的资源负担,那也是不可持续的 。
体温调节机制就属于这个生存成本优化的进化问题 。当体温升高以后,虽然能够杀死的病毒、细菌、真菌等的数量,但同时也会带来消耗能量的大幅提升,需要更多地来获取各种食物、水、矿物质等来保障机体的正常运转,同时也需要更加有效的体温恒定机制来避免体内热量的无效散失,这无疑加大了自身生存的负担和代价 。
另外,当体温继续升高之后,体内大量的有益细菌也会因为体内环境的不适应,而大批量死亡,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通过长期的进化,所有恒温动物的体温,都处在36-42摄氏度这个区间之内,而人体的恒定温度则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在这个温度之下,绝大多数的入侵病毒是不能够生存的,也就是说,对于人体的37摄氏度,是一个最优化的生存成本温度 。
此外,人体还有着复杂有效的免疫系统,包括皮肤、黏膜组织、吞噬细胞、淋巴系统等等,对侵入的病毒和细菌有着强大的干扰和抵抗机制,因此更不需要以提高体温这种高成本的方式来对付病毒的入侵了 。
既然体温升高能提高免疫力,那人类为什么不朝高体温进化?我们知道一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有着自己的适应条件,高温环境、强紫外线环境以及人类的消毒物品等对它们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那么有人可能就会想,为什么人类不进化出高体温,这样就可以自然的免疫所有病毒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我们一点点来思考一下 。首先说生物进化论,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生物的进化是有方向的,就是朝着“十全十美”的方向进化,也就是从人到神的一个过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生物进化的前提是有基因突变或者变异,这些变异的基因表达出不同的性状 。而在自然的环境中,某种性状更利于存活,因此就被自然所选择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