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五 )


尽管在朱元璋以后 , 明朝还迁出了几次大槐树的老百姓 , 但人口数量都不多 。
根据目前的人口统计 , 河南省有人口9559万 。大家可以动脑子想想 , 那么点迁出的人口 , 怎么可能在短短几百年间 , 发展到近亿的数量级?
由此可见 , 所谓汉族为大槐树移民一说 , 在逻辑上和科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大槐树的移民规模 , 还不可能对其他地区的人口遗传基因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
事实上 , 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事实 , 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不知道来历的祖先的想象 。
现今很多家族的家谱 , 其实都是编写于清朝初年 。
清初历经战乱 , 很多人流离失所 , 到新的地方居住 , 繁衍子孙 , 总要给自己找个来处 。
由于大槐树的移民是明朝曾经宣传过的 , 所以这些不清楚祖先来历的人 , 就把自己的祖先归附到了大槐树 。
请大家谨记:家谱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 因为家谱也是人写的啊 , 并不是什么客观的东西 。
对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历史记载 , 有传说 , 最有说服力的是考古墓志和族谱历志为实 。
69年潍坊一带实行殡葬改革火化 , 铲散坟头集中迁坟进公墓 。在我村扒两坟 , 一为洪武四年坟墓 , 还有一永乐十年墓 。
洪武四年墓是我祖迁到此地一代 , 名张信 , 墓为圆窑式 , 从顶上破开 , 向西南方坟门 , 顶上画有天上星月图 , 周围用墨笔画有人象及抬石盒祭祀二人像 , 并写有五代人名 , 记载洪武二年从涪城(四川绵阳)由大槐树而迁此向东二里张家庄上(现中裴村) 。从戍于四川 , 卒于洪武四年 。当时我是见证者 , 并下坟内读于村人听 。并有铜镜一个 , 后村民卖掉了 。那时没有保护意识 , 甚是遗憾 。我潍坊市市志村志有好多村也记载由梓潼县迁来 , 一乡土中学教材也有记载 。可见这是真实的 。当然各地移民地不同 , 也有别地 。不过我县大部流传由老槐树底下迁来 , 是四川人的说法人人皆知 。直至现在墓门一直向西南方 , 面向老家 , 给去世老人指路时也是向西南 。说人死后要回老家魂归丰都城 。
由此可见 , 山西老槐树地方是朝庭移民的集中地 。
据统计 , 移民姓氏有: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 。
我的姓就是其中的“张姓”现在家乡河北邢台 , 从祖辈就知道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 , 据我们记载的有记录的两个族谱就能看出张姓就是从大槐树哪里来了 。
张氏族谱主要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内外和谐、明辨是非等精神 ,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