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加地黄有什么功效( 二 )


 
 
生地黄长于清热凉血,麦冬长于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二药合用既能清养肺胃,又能凉血补血 。善治热病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
 
 
临床可用于肺燥干咳痰少,或胃热阴虚之呕逆、消渴,或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或热病心烦不寐,或热入营血,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等 。
 
 
生地黄和麦冬配伍,即为《保命集》麦门冬饮子,此方以麦冬、生地黄各五钱,水煎服,治疗衄血不止 。
 
 
该配伍也常用于治疗血虚证,或再加阿胶、胡麻仁 。
 
 
如《本草纲目》引《医方精要》云:“男女血虚,麦门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黄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处滤过,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 。每日白汤点服 。”
 
 
《本草纲目》曰:“麦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收,寒多人禁服 。治心肺虚热及虚劳 。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 。”
 
 
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常配伍天冬、天花粉等,如《杂病源流犀烛》滋燥饮 。
 
 
治疗脾胃热阴虚者,常配伍玉竹、沙参、石斛等,如《引经证医》加味甘露饮 。
 
 
阴虚火旺之心烦失眠,常配伍黄连、酸枣仁、茯苓等,如《伤寒大白》朱砂安神丸 。
 
 
生地黄与麦冬性寒,长于润肺养胃,保全肺胃之津液,又能养阴清热,凉血养血,能全面照顾温热病发展过程津液耗损,营阴耗损而热邪未尽的病机,为温热病伤及阴津之证所常用 。
 
 
在温病学派中,该配伍结构尤为常用,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大家均喜用该二药组方 。
 
 
笔者为研究需要而收集的《温病条辨》中含有生地黄方剂共18首,其中生地黄和麦冬共用的方剂就有15首,反映了吴鞠通对该结构的重视和喜好 。
 
 
该结构在温病中之所以常用,与温病学派的重视保津养阴的学术思想有关 。
 
 
从病理变化上言之,外感温热病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 。
 
 
诚如王孟英所言:“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故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十分注重养阴 。
 
 
外感温热病中耗伤阴液,又以肺胃津液最易耗伤 。
 
 
叶天士认为“胃喜柔润”,首创胃阴学说,并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故温热之邪极易伤肺之津液 。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化生之源,邪热侵犯,邪正交争,热势炽盛,胃津必然大量耗损,加上温病以发热、汗出为主症,热愈高则津液益损,热愈久则津液损伤尤甚;
 
 
津液为汗之源,热迫汗出则津液随之耗损,故外感温热病伤阴,主要是伤及肺胃之津液 。
 
 
养阴保津即以保肺胃之津液为主 。温病学派养阴时喜用甘寒凉润生津法,而不喜厚味滋腻补阴法 。
 
 
麦冬和生地黄皆为甘寒凉润生津之品,养中有清,二药合用不仅能补美和保存肺胃之津液,还能清热除烦,清热凉血,故而不管热在脏腑损伤津液,还是热入营血损伤营阴均宜之 。
 
 
如《温病条辨》中治疗阳明温病,“无水舟停”,津亏便秘之增液汤;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之益胃汤;治疗热入营分证之清营汤等均以生地黄和麦冬配伍组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