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时,大雾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 二 )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一段,为突出诸葛亮的奇妙构思、超人胆略的一出戏 。
题主问曹操为什么不用带火的箭去射!那样诸葛亮的草人不是被烧着了吗?
前提是在有大雾的后半夜,大概是四更时分,情况紧急,曹军只以为东吴偷袭,哪还还会想到诸葛骗箭!再者后野雾大,空气必然潮湿,带火的箭也不易发出,关健的关健是曹军不知诸葛骗箭!否则就不会放箭,任你敲鼓打锣,我只不理睬就行了 。
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火箭是长什么样的?
在箭杆靠近箭头处绑缚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出去,用以纵火 。
再来看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
——《三国演义》
从演义的描述来说,就是一场浓重的大雾 。这样的环境对于曹军来说,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对方过来劫寨 。所以此时,曹军要做的不是在于击溃对手,而是击退这一次的偷袭 。就像曹操当时发布的指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非常紧急 。
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
1,情况紧急,城要快速反应!这时曹军的直接反应就是调兵射退对手 。
2,火箭是需要在之前进行准备加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时间 。
曹军当时所做的工作,称之为“应战” 。他们能够立即准备出这么多的弓手和箭支来反击江上的疑兵,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
所以,正确答案是:没时间来制作火箭 。
最后再补充一句: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同时代的孙权 。
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第5年 。曹操集结了40万中原野战军,南下攻伐孙权 。孙权集结了7万海军在一个叫濡须的地方打阻击 。
孙权乘船去曹军阵地前沿探察曹军的战略部署,为了摸清曹军的虚实 。孙权便让同行的船只,高奏娶亲用的乐曲 。以此激怒和羞辱曹军,曹操此时站在“前敌总指挥”的瞭望塔上,望向水面 。由于大雾,着实看不清到底来了多少军舰 。自己的陆军也不敢贸然出战,索性下令,万箭齐发,射向水面有音乐的地方 。
【草船借箭时,大雾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不一会,吴军军舰一侧中箭过多,发生倾斜,马上要翻船 。孙权赶紧指挥军舰掉个头,用另一侧迎接曹家的大箭 。等到另一侧也布满箭只,军舰恢复平顺 。江面的雾气,也被曹军的万箭齐发射散开来 。只见水面上,五六艘小的驱逐舰,跟刺猬似的,慢悠悠的渐行渐远 。曹操这才晃过神来,原来只是刺探情报而已 。,不禁赞扬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过后,曹操见不能迅速击败孙权,遂收军回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