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几次 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二 )


作为历史上首批"丹书铁券"的持有者,韩信的遭遇可谓悲惨之极 。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以及比韩信稍晚的开国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虽然也持有"丹书铁券",但比韩信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 。
不过,汉朝的"丹书铁券"只是一种加官晋爵、封候纳妾的凭据,并无免罪或免死的许诺 。因此刘邦杀功臣,于“丹书铁券"而言,还不算背信弃义 。
真正将“丹书铁券"赋予"免死金牌"功能的人,是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 。
宇文泰尚未发迹时,就拥有了一大批拥趸 。其中,有一个铁杆粉丝名叫李穆,此人正是汉代名将李陵之后 。李穆二十岁出头,就因战功卓着,被封为伯爵 。
随后,宇文泰与北齐在芒山一带激战,一次在阵前坠马,危难之际,李穆冒死杀进乱军之中,将宇文泰救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泰与李穆相对而泣,互相感动 。
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因为对于文泰有救命之恩,再加上骁勇善战,李穆被越级提拔为武卫将军 。更为重要的是,李穆被赐予“丹书铁券",并且,此铁券明确规定,可以"恕其十死"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就有了"免死金牌"的功用了 。
尽管李穆持有货真价实的“免死金牌",还是险些遭遇不测 。在于文泰侄子宇文护执政期间,李穆之兄李远及其子李植被杀,按照北周律例,李穆也在连坐之列,但搭救李穆性命的并不是那个"恕其十死"的免死金牌,而是李植的一句话 。
在临行之前,李植哭泣涟涟地对李穆说:"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李植这句话足以证明李穆与其并无多大瓜葛 。作为李远的弟弟和李治的伯父,李穆虽然被免除一死,但依然被贬为庶民 。
唐朝有个大将叫李怀光,他把“免死金牌”这玩意看得很透 。
李怀光曾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跟皇帝闹矛盾造反了 。皇帝派李怀光的儿子去劝降,特意让带了张“丹书铁券"去 。没想到李怀光不见这玩意儿还好商量,一见就勃然大怒:“皇帝认为谁想造反,可能犯死罪,才给这玩意儿安抚人心,今儿个把这东西给俺李怀光,当然是认定俺没安好心,俺造反是死,不造反不也是个死吗!"
史书上说李怀光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不过他这番话说得是半点不假:
汉初领到原装正版铁券的一百来个侯爵,后来,却只剩下五个还能保持原来的待遇,被"咔嚓"掉的倒有好几十个 。南北朝时是“免死金牌"大批发的时代,也是领取者"不得好死率"最高的时代 。
到了五代十国,这玩意变得金贵了 。比如,后唐庄宗,一共才发出去三张 。可这三张的主人中竟有两个被满门抄斩,而且全是冤假错案 。剩下一个侥幸没死的叫李嗣源,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横下心造反,推翻了庄宗,自己当了皇帝 。
正像李怀光所说的,丹书铁券是皇帝用来安抚那些有能力、也有可能造反的危险分子心的 。您真要相信这玩意,志得意满,高枕无忧,那么说实话,你的小命恐怕就有点悬了 。
皇帝高居权力的顶峰,按理说向某人做出的承诺应该很容易实现,然而,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偏偏说话不算数 。
明初,左丞相李善长可谓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无论是辅佐朱元璋夺取江山,还是后来帮助他治理天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也认可他是明代开国第一功臣 。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 。铁牌上这样写着:“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 。"
然而,充满权势者个人算盘的承诺终究是脆弱的 。皇权巨大的诱惑力使朱元璋始终处于一种如何保护既得权势的焦虑中 。这种焦虑,使他将每个可能威胁到他或其子孙权利的人都当成假想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