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 。《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 。”《礼仪·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唐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庠、序以及大学、小学,均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场所,相当汉以后的太学,西晋以后的国子学 。可见,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魏晋以后,学士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如南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东宫学士,专陪皇帝吟诗作赋,写了大量绮艳靡丽的宫体诗 。当时学士无定员,无品序,无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宠信,有的则地位低下,甚至备受欺凌 。尽管他们的地位、职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学士必须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 。唐朝设置了学士院,奉旨起草诏命,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与朝政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 。玄宗、德宗时设翰林院、学士院 。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常以博学多才、有极高文学造诣的学者充任 。著名浪漫派诗人李白就曾作过翰林学士 。唐以后,除翰林院设学士外,还以殿、阁、馆之名命名学士,其中观文殿学士最为荣贵,须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 。唐以后还置大学士,为殿、阁、馆学士之首 。到了清朝,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官拜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这些大学士参赞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为此在公私礼节上人们都不直称其名,而以“中堂”尊称 。无论学士还是大学士,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实其他的什么军机处、前三院都是皇帝秘书)
翰林,是统称,其实翰林院内也是分不同等级的,有掌院学士(从二品)、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庶吉士(刚刚进士及第的)等 。
最高的是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一般我们说的翰林,就是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品级,国家给七品的俸禄 。最多也就是个副局*级或者处*级干部 。

文章插图
清代翰林院大学士是加衔用的,不是实官,比如说清朝总督加大学士衔是从一品,是一种名誉地位 。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 。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 。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 。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 。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 。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 。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 。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
- 瘦身工程
- 美容院针灸减肥 300针仅瘦八两
- 剖腹产要提前入院吗,关于剖腹产住院日期,准妈妈需要了解哪些事?
- 民事仲裁庭判决后,申请地方法院强制执行的,发现被告无资产在国内,人在国外,法院会主动要求到国外执行吗?
- 跟医生学做减肥餐
- 亲戚的哥哥重病在医院抢救,名下有一套房子和存款,但是母亲问亲戚哥哥的时候他不说,怎么办?
- 医院是盈利机构 医院是否是以盈利为目的?
- 装修换个思路:阳光房挪到庭院侧边,只要1m宽,不怕晒也不挡光
- 中国不仅有孔子学院还有孔明学院,你认为后者能否也漂洋过海去境外办校?
- 怎样考艺术学院当明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