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押韵的?( 六 )


但是 , 在进行贴近口语的创作中 , 官家不作要求 , 诗人自由发挥 。写诗 , 尤其是古体诗 , 诗人一般喜欢用自己的方音押韵 。另外 , 宋代文人写词 , 一般也喜欢用方音押韵 。可能是因为用方音更好发挥 , 毕竟读书音和自己的方言差距比较远 , 写诗这种对音韵要求更高的问题 , 还是方言更方便 。
苏东坡说的方言是古蜀语 , 这是一种和现代西南官话完全没有传承关系的古方言 , 从司马错入川开始 , 这种方言一直到明朝中期消亡 。
古蜀语的谱系问题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 全中国所有方言中没有古蜀语的后裔方言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 , 和古蜀语关系特别密切的方言有两支 , 一支是古西北方音 , 也就是和今天的晋语有一些关系 , 因为最早进入四川的汉人基本上都是秦人 。另外有学者通过对宋代四川文人押韵进行穷尽式的分析 , 发现古蜀语和闽语特别接近 , 甚至有些古怪的押韵方式只可能出现在两种方言中 , 限于篇幅 , 这里就不说了 。后面的分析 , 很多时候都要建立在闽语白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 适当结合古西北方音 。
“念奴娇”要求押仄声韵 , 且一韵到底 。物、壁、雪、杰、发(發)、灭、发(髮)、月这八个韵脚 , 其中物字为臻摄 , 物部字;雪、杰、灭为山摄薛部字;壁为梗摄锡部字;发(發)、发(髮)、月为臻摄月部字 。其中发(發)和发(髮)两字可能在古蜀语声纽不同 , 但是韵部应该是一样的 , 所以后面就都用简体字发代替 。
中古汉语入声 , 切韵音系 , 即是通语 , 入声尾为-t、-k和-p , 同粤语 。从宋代诗词的考察中 , 已经有结论古蜀语中三个入声尾相混 。推测应该是类似吴语 , 收-? 。
考察闽语 , 除了物字 , 其余六字在闽语 , 尤其是闽南的白读层为壁biak、雪suat、杰giat、发huat、灭miat、月nguat 。
这些字在唐五代敦煌写卷和宋代《番汉合时掌中珠》中也有印证 , 我把考察的几种方言做成表 , 一并下列:
所以 , 可以推断 , 这首词韵脚的韵部是a? 。
整首词最麻烦的地方 , 是讨论“物”字的主元音同样是a 。闽语和晋语均无此读法 , 粤语倒是保留有mat的读音 。那么古蜀语有没有呢?我个人推测是有的 , 因为其他川籍文人也有物字的类似押法 。
岸容山意 , 随春好 , 人在春风独立 。立尽闲云来又去 , 目断一天红日 。岂不怀归 , 於焉信宿 , 此意无人识 。只看鬓发 , 丝丝都为人白 。风露正满人间 , 齁齁睡息 , 浑不知南北 。要上南山披荟蔚 , 谁是同心相觅 。天运无穷 , 事机难料 , 只有储才急 。愿公寿考 , 养成元祐人物 。
综上 , 《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全押a? 。
“念奴娇”有好几种格式 , 苏轼的《赤壁怀古》是其中一种变格 , 它的平仄、押韵如下:
仄平平仄 ,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仄仄平平 ,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入声韵)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