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街坊辈是相对固定的,是因为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更改的 。但是,如果遇到两家又结了亲,双方近支亲属就立马按照结亲后的辈分重新论辈 。
比如我一个堂叔娶了同村一个异姓姑娘为妻,原先我管这姑叫姐,叫她父亲大伯,那么她嫁给我堂叔后,我就得管她叫婶,她父亲我得改称“姥爷”了 。
三,亲戚辈
顾名思义,不同宗族的两家结为姻亲,就形成了亲戚辈 。
由于古代兄弟姐妹众多,长姊有时比幼弟年龄大得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长姊生的孩子会比自己的幼弟还大,但她的孩子也必须管幼弟叫舅舅,这是毋庸置疑的 。
相比之下,亲戚辈往往比较脆弱,一般情况下三代而终 。三代往后,就几乎没有走动的亲戚了 。
如果自己的辈分特别高,有什么体验,会不会觉得尴尬呢?
我个人就有深刻体会 。
我在我们村辈分就比较高,而且我们村在方圆几十里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大村子,几千口人 。同时,我们村里的人比较传统,比较重视辈分 。
上初中时,和我关注最好的同学名叫福祥,和我不同姓 。我第一次到他家去时,他父亲张口就叫了我一声“二爷爷”,一下子把我叫懵了 。见我满脸通红,福祥的父亲连忙问道:
“你不是某某祖爷爷家的二爷爷吗,我就得管你叫爷爷哩!”
我慌乱地点了点头,快速逃进福祥的房间 。从此以后,他父亲只要见了我,就要口齿清晰地叫声“二爷爷”,让我总是躲着他走 。就连福祥的母亲,见了我也是“二爷爷、二爷爷”地叫,听了特别觉得别扭 。
这种街坊辈,都被几代人叫了多年了,咱也改不了啊!但是福祥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按辈分叫过我,只是叫我的名字 。
福祥的称呼,也许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吧?比如鲁迅先生《故乡》里的闰土,小时侯管鲁迅叫“迅哥儿”,可长大后自己有了孩子,再见鲁迅时却改称“老爷”了 。
两年前,本村的一个老师不幸去世,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村小学的校长,比我大三十多岁 。但是按街坊辈,他应该管我叫“叔” 。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领着弟弟前去吊孝,按照礼节,在先师灵前行跪拜礼,叩了三个头 。这下,把执事人员紧张得不得了,赶忙上前搀扶,老师的儿子等亲属也赶忙回叩首礼,连说“不敢当” 。
这场面,让我更体会了辈分高的尴尬了 。
后记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宗族辈、街坊辈还是亲戚辈,都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属于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由野蛮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值得、也必须传承下去 。
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家族乱了辈分,将会有失伦理,败坏纲常,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不良风气 。那个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在未发迹之时,经常到同是李姓的李元将家中做客,那时候为了巴结李元将,见着李元将就叫叔叔 。可后来发迹之后,李绅趾高气扬,见了李元将爱理不理,李元将发觉后,自己改了称呼,到李绅面前主动降低辈分,自称弟弟 。可李绅仍旧不乐意,无奈之下,李元将自称侄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见了李绅叫爷爷,他才乐意 。
李绅对李元将,从侄子到爷爷的辈分变化,就是权势压倒宗族的缩影,彰显社会风气的媚权、惧强,是一种极其丑陋的恶习 。
所以,我个人觉得,辈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任何时候也不可乱,这既是对祖宗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明程度如何提高,都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 年龄不大但是有白发,感觉自卑,该怎么办?
- 为什么现在年纪轻轻的人什么也记不住?
- 紧肤瑜伽让你恢复肌肤紧质
- 张娜拉婚后首晒居家生活,婚房内部曝光,装修简约,面积不大
- 为什么人类明明体格不大,力量也不强,却长着猎食者的眼睛?
- 肌肉长不大,加大重量能增长肌肉吗
- 按辈分怎么起名?
- 很多日本民居庭前园后都不大量铺地砖或浇水泥地,仅简单的铺些石子,为什么?
- 有人说,现在的网络小说就是快餐,和文化关系不大,你认为呢?
- 针灸减肥 其实没有那么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