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字总结《舌尖3》,你会用什么字?( 二 )


第三季《宴》中,导演拍了一个文人宴,为应“莼鲈之思”的典故,苏州名人叶放乘船于太湖寻找花鲈 。结果节目组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
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引来无数巴蜀粉丝嘲讽 。邦哥也真的怀疑《舌尖3》到底能不能分清串串、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冒菜、钵钵鸡...
做个饺子,说必须得顺时针搅馅,逆时针会破坏蛋白质:
《舌尖3》第四集导演组不遗余力地鼓吹养生,更是惹怒了中医学派:
不止美食,就连简单的地理位置,节目组也能滑天下之大稽 。
广东揭阳惠来县的神泉港,愣是被导演组划给了汕头,惹得揭阳市民在网上骂声不绝 。
春分开始白昼变长???欺负观众没有地理常识?
二宗罪:“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由于上一季加入了很多故事与情感被一些观众所诟病,《舌尖3》导演组在发布会上口口声声说:
“这一季我们不刻意煽情,我们要回归食物本身 。”
事实证明,他们撒起谎来都不带打草稿的 。
结个婚,新郎新娘向厨师敬酒:
敬完酒两位还深深鞠上一躬,这位师傅瞬间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陕西名厨为了秀一波独门绝技“花打四门”制作了一道“金边白菜”,文案辅之:“散发着时光的幽香” 。时光的幽香我道行太浅领悟不到,反正看这菜色我只知道自己没食欲...
最水的文案来了!
四川师傅面无表情地嚼了一口泡海椒,然后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 。”网友纷纷吐槽:这句心灵鸡汤的台词一出,就注定了《舌尖3》烂出新高度的命运 。
其实,同样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实也有,但讲述方式完全不同 。不生硬不造作,过渡得极其自然 。
比如“虾酱奶奶”: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 。原来照片里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短短几句画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
三宗罪:一定要把观众搞晕
除了表现形式,《舌尖3》的剪辑与结构也是乱得一塌糊涂 。蒙太奇、多线叙事,每一集都天南海北乱讲一通,逻辑混乱,各式各样的奇怪故事中参杂着一闪而过让人根本记不住的食物 。
比如第四集讲“养”,说着说着突然来了段蓑衣黄瓜:
就算你能把黄瓜切成《清明上河图》,这跟养生又有什么关系,你也没说拿黄瓜敷面膜啊...
豆瓣用户夏奈的评论一针见血:
《舌尖3》最大的问题在于想要在一集中塞太多东西,以至于什么都讲得浅,有点流水账;中国厨师菜刀这一部分第一季就有,第二季变成大刀小刀,现在又变回一把菜刀,来回炒冷饭就是没好好拍点人文气息的东西 。
图片来源:电视猫视频
《舌尖3》的节目组还特别喜欢故弄玄虚 。经常铺垫了一大堆,到最后不了了之 。
第三集《宴》中,一个89岁,家住安徽芜湖的老武术家为准备寿宴,带着两个徒弟踏遍全城寻找失传的古典风味:绿豆水子 。
全副胃口都被吊起来了的观众以为要复活失传多年的菜肴了,结果直接跑到个酒楼说找大厨一问 。大厨说没人会,我们换个水八仙吧……之前的铺垫说没就没啦?
666...
邦哥作为正宗芜湖人,在这还要多说一句:我们那边的“水子”,其实就是小元宵,“绿豆水子”就是绿豆粉磨成的小元宵,这个东西好像并没有失传 。。。导演组放着芜湖大街小巷最出名的甜品“赤豆酒酿”不拍,去不知所云地找“绿豆水子”,真的忧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