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闭关锁国的劣势,为何清朝还要去效仿呢?( 二 )


清朝深刻的吸取了明末沿海地区治理崩坏的情况,早在康熙时期就立下了严格的海禁制度 。对于敢伸手在走私贸易这边下手的官员是严惩不贷 。同时清朝也针对明朝贪腐问题做了反思,用提高官员薪水以及养廉银等制度使得官员不需要像明朝那样贪腐才能养家,官员在走私贸易这边提不起兴趣 。而与明朝另一个区别就是清朝疏堵并用,一方面禁止官员走私一方面开设自由贸易港,广州十三行就是一处(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共开设了四处自由贸易港,非朝贡国也可前来贸易)而像明朝这样的自由贸易港自始至终也只有一个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进出口贸易的需求矛盾 。
所以明清都为海禁但是二者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明朝海禁实际上已经沦为朝廷大员攫取利益的政策,明朝海禁属于禁而不禁 。清朝则是疏堵并用,从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禁,维护了清朝政府的利益,也迟滞了中国的发展,毕竟统治者自身的利益有时候不等于国家利益 。
因为闭关锁国从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劣势,但对皇帝一家来说,确实能巩固统治、减少外来风险的大好事:明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一开始是因为沿海地区闹倭寇,而实行“闲耕田,战时打仗”自给自足的军户们因为长年的和平缺少操练,加上没有军费身体也缺少蛋白质的补充,已经和明朝时期的农户一般无二,完全无法应对风里来雨里去的凶残倭寇,所以直接海禁一了百了,不用打仗,最后连海军都撤销了,国库直接省下一大笔 。清朝时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打不过,就不让人家来了,就不用打了,而且清朝还有广州十三行做外国人的生意,大笔大笔的钱流入皇帝和国家的口袋,而外国人又做不了清朝的生意,在【鸦片战争】之前彻底的阻止了白银的外流,只出不进 。
海上通路一断,虽然国家无法从外来者那了解世界的进步,但同时也让百姓闭目塞听,老老实实并且安安分分的,给皇帝这一个天下第一大财主干活,这不是大好事吗?
明朝前期只有海禁没有闭关锁国,而且海禁也只是针对民间的官方的贸易还在进行,闭关锁国是不接受任何外来事物和外来文化,明朝时期外来文化都是接受的并且认真学习,清朝那个才叫真正的闭关锁国,明末和清末那是完全不同的,明末20年天灾人祸最后拖垮了明朝,但明朝依然是站着死的,清末的100年屈辱真是屈辱到了5000年华夏的顶峰,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待见清朝的原因
很多因素吧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 。
明清都是以银子作为硬通货当货币使用,中国产银极少,所以用来当硬通货很好,但大航海后,南美的大银矿被发现,银子在美洲根本不值钱,拿到中国来就能换一堆东西,造成通货急剧膨胀的同时,中国的货品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国外,这就造成了社会危机 。明清政府腐败,没有足够的信用抵押物,不能通过印刷纸质货币来重新掌握货币自主权,只能闭关不允许国外银子进入中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