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二 )


* * * * *
那么把第八章用白话文完整的译释出来就是:
最高上的道德品行规范就如同水一般 。水最高贵的德行在于它不但润泽着万物,还不与他们争高低、论长短 。并让自己呆在万物都不愿呆的地方 。所以说,它最接近道 。选择道德风气良好的地方居住,让自己心怀大爱,与那些品德高尚者为伍,说话讲究诚信不撒谎骗人,为政时是以德治天下,个人行事力求以德服人,再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去做这些事,在行动上选择德与道并存的最佳时机并将之发扬光大 。贤德之人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他们不会与任何人争功,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过错,更不会招来怨恨 。
#原创诗文图片##摄影##时尚在身边##国学##道德经#
上,最高的 。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 。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道德经一书里面,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 。而且被误读后的解释,也流传的最广 。通常,这句话被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 。再往人伦琐碎上发散一通,这样一来,道德经就彻底的被降格解读了 。沿着温柔-不争-不辨-无为-宽恕,这样一条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最后曲解了《道德经》的原意 。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 。像水一样又是怎样的呢,往下看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义,是指通利 。争,则是不与外物撞击之意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 。这个思想,也体现在庄子的思想里面,庄子所说的应物无穷,游刃有余,都是在阐述老子的这个思想 。因为水没有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 。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 。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
《人生成长的启示,老子全文解说》第八章: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定位
01,当社会性遇到自我中心
上一年,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开始出现在人文系统中,但它还没有完全长好,带着需要继续成长的礼旋钮,人生进入到了第八个年头 。我们的社会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儿,叫做:七、八岁,讨人嫌 。这里所说的七、八岁应该指的是虚岁,分别对应的是人生的第七和第八个年头,用现在常用的周岁年龄来说明的话,应该是6岁和7岁 。和这句俗语相对应,就在这两年,人的社会性开始出现和形成 。但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因果关系 。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的出现,使得6、7岁的孩童开始意识到社会的存在;正是由于社会性的形成,使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来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予以定位 。上一章所介绍的延续自我中心的努力将贯穿礼旋钮形成的这两年中的每一个日子,而在更早一些时间出现的逻辑旋钮,经历的几年的历练,将在此时为维护自我中心而派上用场 。以自我中心为基础,将周围的人视为自己的陪衬和玩具,并有一套自以为合理的逻辑相伴随,此时的孩童往往会将大人逼入墙角 。于是,我们看到的七、八岁的孩童是那样拿着不是当理说,是那样的令人气愤,是那样的“讨人嫌” 。
02,山峰方案
当一个新人出现在某个组织中时,不可避免的就是他要为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组织中其他人的关系予以定位 。与此相同,随着孩童的成长,他或她以新人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之中 。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社会?给自己在社会中确立何种地位和形象?这些问题都是刚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必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延续孩童的自我中心意识是一种方案,很多家长会选择这个方案 。其原因是这种定位会使得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家长也乐见自己的孩子被众人围绕 。同时,这个方案在初期操作起来也不太困难 。延续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为他找一些朋友,其主要目的是陪他玩,人为地建造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小环境;还可以为他培养一种技能,通过在学校比赛、表演,从而获得自我中心的心理感受;或是不论孩子所做的事产生什么结果都激情澎湃地对他说:你是最棒的 。在这两年使用这些方法都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这样的意识原本是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出现之前孩童的思维模式 。显然,延续他的思维模式比改变来得容易,孩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让孩子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的中心,认为自己是人群中的山峰,我们可以称其为山峰方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