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三 )


《道德经》原本并没有道经和德经的划分(1-37章为道经 , 38-81间为德经) , 也没有81个章节的划分 , 只是后来的研究学者 , 根据其主要结构和主旨 , 进行了人为的划分 , 那么就按划分后的章节进行表述 , 更容易说得清晰 , “上善若水”出自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人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夫唯不争 , 故无尤 。
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考古界普通认定在今河南鹿邑县) , 此地为商周的古陈国(后来名字多有变化 , 戏曲中的包公下陈州 , 大概范围也基本一致) , 仍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 尤其是他们尊崇月亮 , 我们知道 , 和太阳相对的月亮 , 自然是阴柔的代表 , 这种特点 ,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了解这些 , 就更有利于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 。
首先是“善利万物” 。水性至柔 , 却包容万物 , 能以多种形态存在 , 泽被万物生长却从不争名利 , 这种惠人利他思想 , 正是圣人之道 , 同时又对孔子的“仁爱”观念影响至深 。
其次是“不争” 。水往低处流 , 从不与世间万物争高低 , 却又无处不在 , 第四十三章有“以其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句 , 用现在气象大循环的现象 , 就是虽处最低的沟壑江河 , 但最终又以蒸气形态凝结成云 , 化为雨雪滋润万物 , 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实现这样的长存 。
老子作为周王朝的图书馆长 , 自然是博闻广识、知识丰富、睿智过人 , 孔子向他请教后 , 对他尊崇到无人能及的地步:“鸟 , 吾知其能飞;鱼 , 吾知其能游;兽 ,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 , 游者可以为纶 , 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 , 吾不能知 ,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 , 其犹龙邪” 。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 , 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 《道德经》也是世界上出版量最大的读物之一 。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 这句说法 , 有可能就是现在某些狂傲自负人的说法的由来 , 但意思却已是大相径庭了 。
很多人认为“上善若水”是这样读的:上善、若水 。其实不然 , 正确的读法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一词出自于《道德经》 。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 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 , 所以最接近于道 。正因为犹如水一样与世无争 , 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
“上善若水”一词中的“善” , 指的是做什么事情要符合公道 , 品性接近于德 , 而非简单的善良的意思 。老子曾经说过“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没有情感的 , 视万物如草扎的狗 , 任期自我发展 , 自我生灭 。道的行事方式与善良、爱心、助人为乐这些词是根本不沾边的 。天地不仁 , 圣人不仁 , 天地和圣人都靠不住 , 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弱肉强食 , 适者生存 , 这就是道 。依道而行 , 所做之事才“符合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