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四 )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
大约在唐朝时,“清明”开始进入诗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处“清明”还不是我们今日的“清明节”,唐时人们扫墓祭祖还是从“寒食节”开始,寒食之后两日是清明,大约清明时才能完成所有的扫祭活动 。
唐代非常重视“寒食”节,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的诗作,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韩翃都曾写过以《寒食》为题的诗,因为重视,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到宋代时,“清明节”的地位越发重要,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扫墓等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题,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树、秋千、蹴鞠、赏花、咏诗等习俗活动的大型节日,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可见当时都城东京清明节的热闹 。
元代“清明节”基本定型,明清两代虽“清明节”官方休假规定,不过“清明节”外出扫墓和踏青等活动已被人们完整继承了下来,至1935年,民国政府又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而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等 。清明节兼具两种作用,首先它是一年中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即春分过半月后就是清明节 。
另外清明节是祭祀和缅怀先人的纪念日 。比如在这一天农村人都要上坟烧纸,城里人有的是回老家上坟烧纸,有的是在网上祭祀 。
“上坟烧纸”的意思就是给逝者“快递”一些冥币,让“他们”在阴间日子过得舒服些 。
清明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成了祭祀节日的?即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上坟烧纸的?清明祭祖的风俗从周代就有,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祭祖是从上古祭祀演变过来的,在上古母系氏族是没有祭祀之说的 。
这一段时间男女关系属于群婚性质,后人只知母不知父,也就不存在祭祀和感恩 。当父系氏族出现后,有了家庭萌芽,后代子孙找到了根,(即知道了双亲)随之也就出现了祭祀 。
最初的祭祀属于庆祝丰收的范畴,也就是感谢上天赐给人们食物 。最早人们把土地看成是母亲,每逢春天时就举行春社庆祝一番,古代的春耕也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
当父系氏族代替了母系氏族后,“春社”活动慢慢发展成了“春祭” 。到了春秋战国时,春祭逐渐与寒食节融合 。
所谓寒食节是上古传下来的一个节日,即在清明前后,人们是不能生烟火的,必须吃冷食 。据说这是纪念火神,最早的寒食节持续三个月之多,等到宫中有了新火,由王公大臣一层层传导民间,人们才可以生火,寒食节也就算过完了 。
其实长时间吃冷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不利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节的前一天被认为是寒食节 。也有人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说在晋文公重耳落难时,介子推不离不弃追随在其身边,在没有吃的情况下,割股煮汤让晋文公充饥 。当晋文公登基后,大封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的功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