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对0~6岁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五 )


0到6岁孩子的特别喜欢吃糖,特别喜欢脱鞋子,特别喜欢啃手指等等的一些行为问题很困扰爸爸妈妈,他们也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也学习了很多关于育儿知识,去听讲座,看比较好的书籍等等,同时在家里的面对孩子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开始是教育,讲道理,但是发现没有用 。看了很多教育书籍说要无限的允许孩子,所以他们也允许孩子,但是允许的,允许的,发现孩子还是不改这些行为问题,他们心里很着急,就会用一些强制性的的方法或者用比较粗暴的一些方法去吓吓孩子,你再这样做的话我会怎么怎么样,把糖全藏起来 。这样的方法短时间很有效,时间长了,孩子的老毛病又会出现 。其实这些行为背后的很多问题是孩子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不会再犯这些行为问题 。
有的妈妈说孩子特别喜欢吃糖,一个孩子叫聪聪,4岁,幼儿园中班,每天放学的时候,他总要到校园门口的棉花糖小摊上去买一个棉花糖 。他总问妈妈,你怎么总是不给我吃糖呢 。妈妈说,其实很多时候家里还是会给他吃糖的,但是只要他在外面看到有糖,他像疯了一样一定要吃到为止,如果不给他买的话,他就会撒泼打滚,吵闹的厉害 。
今天让你不去喝水,一天不喝水感觉非常渴,第二天也不去喝水,第三天也不去喝水,当然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三天不喝水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 。从心理层面来讲,如果三天不喝水的话,到第四天,在工作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些状况 。上班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心思去写文章或者做手头的工作,你的动作非常多,你会楼上楼下跑很忙,其实你在找水喝 。但是别人看到你怎么很忙,心不在焉的,整个人状态很不好,跑上跑下,左顾右盼 。其实你的内心需求是我想喝杯水,当水来的时候,马上要喝了,甚至水不怎么干净的时候,你也会喝的 。因为你内在非常非常的需要了 。
这个看上去不太切合实际的例子,说明人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跟人内心的需求有非常重要有关系的,当你喝到水的时候,你跑上跑下,左顾右盼的这些行为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以这个例子去看孩子的行为,分析,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问题,我们慢慢的去觉察到孩子内在需求,满足孩子内在需求的时候,行为层面的一些动作就可以慢慢的缓解或者解决 。
关于孩子吃糖的问题,成年人都会有吃糖比较甜蜜的感觉,过情人节我们会吃巧克力 。对孩子来说吃糖更有甜蜜幸福的感觉,他内心需求被喜欢,被拥抱,被爱,需要更多的亲密感 。这个孩子会这么喜欢吃糖,妈妈前面有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是偶然的事故,失去了那个孩子 。悲伤之后,他走过来了,怀了第二个孩子,就是这个爱吃糖的男孩儿 。从心理层面来讲,妈妈面对了太多的悲伤,也害怕自己悲伤的部分传递给孩子,她就关闭了自己的悲伤,其实这样妈妈流淌出来的甜蜜和爱也会关闭一部分,孩子就会很少的感觉到妈妈对他的亲密,她内心很需要妈妈亲密的感觉 。但是孩子是不会用这样的语言告诉妈妈的,就用爱吃糖的行为告诉妈妈 。
当妈妈明白之后,他对孩子就不一样了,当孩子要吃棉花糖,妈妈就不会跟孩子说,不可以吃糖,对牙齿不好等等,妈妈跟孩子说,今天不买了,然后孩子就撒泼打滚,吵闹,哭的厉害 。妈妈说宝宝,你吃不到糖心很难受,你就哭吧,妈妈陪你一会,慢慢的蹲下身体抱住孩子去抚摸他的背和身体 。第一天孩子哭的时间很长,差不多十分钟而且很激烈的,妈妈很坚定的不给孩子买糖,同时一直用很温柔的语气安慰他,抚摸他,差不多十分钟孩子哭着说,那你明天给我买 。妈妈说那我们先回家 。回家的那天晚上,妈妈说很奇怪,以前如果在学校外没棉花糖,回来他一定要吃巧克力的,,那天他没有要吃巧克力,这样一天就过去了 。这样差不多一个礼拜,孩子每天吵一吵要棉花糖,妈妈坚持不买,很温柔的对孩子,孩子的哭闹每一天都在缩短,半个月孩子就不大会去想到校外买棉花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