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说起“熟食”,这个概念还是稍微大一点上学识字之后才知道的。毕竟还是小孩子,当时能吃到熟食的机会也就是逢年过节或加重请客吃饭再或者大人下饭店借着机会跟着上桌吃一顿,毕竟平时在家里吃的也没这么好。作为一个小孩子,再能吃也是眼大肚子小。听着饭店里此起彼伏的划拳声闻着浓郁的烟酒气,三两片猪头肉一截烧鸡腿加一小瓶汽水就给我喂饱了。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对熟食的直观印象就是当时家附近街里的一个路口,那边有一两个饭店也是那些拉活儿的马车和赶车的车老板子的据点,因此也就有一些小商贩和路边摊在摆。这里面就有一个支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后车座用驮着个自制的木头框玻璃面的“箱子”,里面摆满了猪耳朵、猪头肉(猪脸肉)、猪肘子、猪大小肠、猪尾巴、烧鸡等更重熟食。里面的熟食也和这个摊主的脸色一样,都是通红通红的,每次看见他就不自觉得把他和熟食联系在一起。后来知道这个人是我父亲的同学,还来过我家里这可能是我对“形象代言人”最早的直接体验吧。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在那个时候由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作为一个很基层的传统工人家庭外面买现成的熟食吃也是偶尔的,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逢年过节自己买猪肘子、猪头、猪肉各部位自己烀熟做熟食吃。当然水平有限不如外面卖得那么好看,但胜在家常味道吃着也踏实。外面的熟食除了味道更足(咸鲜)外,最重要的卖相鲜活好看,在当时也是因为外皮抹了硝的缘故所以看起来更加红润。当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可能也有自家独特做法出锅就有天然红润的观感。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地域和环境的原因,熟食的主体还是猪肉。首当其中猪头肉是各家各户消费的首选,买来之后通常都是直接切片摆盘,是空口吃或当下酒菜的标配。作为猪头里俏货的猪耳朵,到目前为止也是喜闻乐见广受欢迎的角色。拿整个耳朵直接啃食……那是极为“野蛮”和不雅,这吃相的和地主家的大傻儿子没得区别,粗鄙!稍微讲究点的家常吃法,都会切丝和黄瓜丝一起来个二次加工,加点蒜末香油盐糖味精香菜等做拌菜。既中和了猪肉那股特有的味道又融合了黄瓜的清香,而黄瓜也吸入了猪耳朵的肉香再配上香菜和调味料的烘托,那脆爽口感和味道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谁吃谁得谁知道。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同理,猪头肉也可以这么做,这就要比直接空口吃要清爽得多不至于太腻口。至于口条(猪舌头)、巧舌(猪的上牙膛部位,也有的地方叫天梯)、尾巴、心肝、肠子等这些一般就是切片劈段或单独或凑一起做拼盘,为了调味也会配上酱油调的蒜酱蘸着吃。烀熟的猪骨肉上的肉,除了配酸菜做炖肉外,就是放凉后做手撕拆骨肉装盘就蒜酱吃。手撕的肉纹理自然,加上骨头上的肉相对其他的位置要更香,而口感更是比刀切的在咀嚼时顺口得多。所以,能手撕的千万别切菜也是,家里吃味道第一别本末倒置要卖相不要口感和味道。
手撕|东北熟食!酱卤腌熏做法多,肥而不腻下酒菜,儿时记忆百姓美食!
文章插图

除了“二师兄”身上出来的美食,并列的就是烧鸡了。烧鸡买来即食,大碗喝酒大快吃肉的代表之一。扯下一条鸡大腿直接下嘴啃,一口肉一口酒。真的是一副绿林好汉快意人生的高光时刻。当然,即便作为基本群众我们的饮食道德修养还是天然存在的,怎么会这么无组织无纪律这么没规矩呢!烧鸡买回来后,立马做“车裂式”的手撕处理,然后尽量按“鸡形”复原摆盘,既漂亮也规矩吃的时候也方便取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