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分几部分怎么分?( 三 )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你应该能分出来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旁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根据《论语》部分精要有所发挥,分总叙、入则考、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
弟子规,不值得学,不分也罢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撰写而成 。故名思义:是教育启蒙小孩子的文章
全文共1080字,三字一句,共360句,讲述113件事 。
文章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共8部分 。
文章讲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言语、孝亲尊师等方方面面的规范准则 。
文章名字为弟子规,看似教育小孩子的启蒙书,但其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人人皆可学习 。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
《弟子规》除总序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
古人对流传于世的文章的态度非常的严谨,文章的排列次序也不是随便排的 。弟子规开篇是总序 ,文章主题开门见山,讲出了本文的主题核心内容 。
把“入则孝”排在第一,是因为“孝”是一个作人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孝,其他方面再有才能也不足可观 。
“出则悌”则是讲待人接物 。“入则孝”是指在家里该怎么做,在家里做好了,出门接触社会,就应该学习“悌”了,这不仅仅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对待其他同龄人都应该按照“出则悌”的要求来做 。
“谨”主要讲人应该有很好的生活习惯,侧重点在“身”,“信”则指人的道德品质,侧重于“心”,先身后心符合人培养提高的规律 。
前四部分做好了,心量自然就会扩大,所以要“泛爱众”,做得久了,自然“亲仁” 。到此,可以学习琴棋书画等知识技能了 。
【弟子规分几部分怎么分?】从这个排列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把修身养性放在首位,而知识技能是次要的,符合《大学》里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儒家思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