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为友人送行,有钱人喜欢送给别人钱财,贤德的人则喜欢送给别人金石良言 。我官不大,也没有钱财,我既然负了一个仁者的虚名,所以愿意送给您几句临别赠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聪明,也能够深思明察,但却常遭到厄运,甚至几乎葬送性命,都是因为喜欢多嘴多舌好议论别人;有些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但却常常危难加身,都是由于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让人难堪 。做人子女的都应该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应该时时处处想着君主,不能只顾及自身利益 。
孔子从周地返回鲁国后,学问日深,影响日大,投师到他门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
从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看,老子的观点与孔子《论语》中的观点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态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温度,并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间烟火,超脱厌世 。
老庄哲学与孔子哲学其实是相通的 。
《世说新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
三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隶校尉李元礼是当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满座 。
李元礼也高傲得很,没有才能和名气的人一概不接见 。
孔融想见李元礼,他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的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麻烦给我通报一下 。
李元礼听说是自己的亲戚来了,连忙让人接进府中 。
坐下后,元礼望着眼前这个十岁的小大人儿觉得挺好玩儿,就问他,你说你与我是亲戚,咱俩到底是啥亲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说,当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经到周室拜见过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师生之谊,说起来我们两家还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礼与众宾客对孔融的回答无不称奇,这孩子太聪明了 。
另外,老子告诉孔子的两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实在是老于世故之语 。
在专制独裁社会里,比别人看问题看得透彻又忍不住好发议论或者揭露别人之恶者,下场都极悲惨 。三国杨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
什么时候老子这两句话没有效验了,人们再不会为盐论获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会到来的标志 。
孔子问礼于老子:
一日孔子穿着新礼服,非常正式的来拜访老子,见到老子后恭恭敬敬的,抱拳弓着身子向老子行礼 。
老子也赶忙抱拳弓身回礼 。
两个人就这么面对面的,向对方行着礼 。
过了二十分钟了,老子毕竟年龄大了,腰受不了,于是对孔子说,哎呀!我的腰实在受不了了 。
孔子连忙回答,我也是腰受不了了 。
老子说:那你怎么不直起身来呢?
孔子说:克己复礼啊!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不以为然,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云云 。
孔子叫老子批评了一顿,回去告诉弟子,吾今日见老子,犹见龙邪 。
结果麻烦了,世之学老子者皆绌儒学,儒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
圣人于圣人之间演了一出道和道的戏,各说个道,看似两个人的观点不同分歧很大,实则是让学道者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从中悟道隐藏的道理 。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孔子问礼于老子不过是对自己的怀疑和想得到肯定而已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两个不同的“老子”,都是楚人 。
一是“楚苦县历乡里仁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的老子 。
二是“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 。
- 关于老子文化的传说和故事
- 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 孔子对礼仪的两个主要贡献是什么?
- 孔子的故居在哪
- 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 中国不仅有孔子学院还有孔明学院,你认为后者能否也漂洋过海去境外办校?
- 孔子出生地叫曲什么?那个字怎么念?
-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习惯
- 孔子经典语录及感悟 孔子十大经典语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