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最穷最累最苦的都是农民?( 二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现代化程度的深化,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科技及工业的反哺,农业已经逐步改变传承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开始走向商业化、职业化经营,并产生了一代收入比较可观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甚至超越了很多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老板、高管,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弄潮儿 。
哪类新型职业农民实际已经摆脱了“最穷、最苦、最累”的传统印象?
粮农,在现在粮食生产大省,涌现了一批高度职业化的粮农,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租凭大面积耕地,利用农业机械从事高效的粮食生产,实质经营方式方法跟工业城市里的工厂无异,利用农业科技实现了高效农业,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 。粮农可以随时向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公司及合作社租用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机械,甚至向一些专业组织购买“田保母”服务,从种植、植保、收割各环节亨受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从而实现了高效农业 。
果农 。在我国西南的丘陵地区,农田的碎片化局限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但这些山区的气候很适宜进行水果的生产种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些地区便产生大批专业从事水果规模化种植的果农 。新型职业果农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电商平台,让水果的种植生产与市场终端需求的无缝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实现了可观的效益 。在粤西的高州市的农村,大多数农户都种植十亩八亩以上的特色品牌水果,如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 。这些水果种植的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基本上能抵得上外出务工的劳动收入 。一些专业化水果种植大户租凭果园轻则数十亩,多则数百、上千亩,每年实现的经济效益不亚于沿海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利润 。
此外,西北地区的棉农,各地广大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从事畜牧、水产养殖的专业户等等职业农民,他们看似从事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但实质上却是中国先富一起来的一批隐形土豪 。
客观条件影响,我国农村确实还存在部分还未脱贫,还在从事最苦最累的农业生产,过着相对贫苦的日子的农民,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善 。农业现代化之下,很多农民洗脚上田,流向城市成为农民工 。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措施,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障,农民工已不再是低收入人群的代名词 。比如,从事建筑、户外基建、家庭保姆等等方面的农民工实际收入已经超越大批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有句网络很火的话是这样说的,“三千元你招不来农民工,只能招来大学生 。”
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及上升期,农民群体收入确实相对较低,但一个国家或社会工业化程度高度成熟后,农业资源就成为稀缺,农民自然成为吃香的职业,美国现代农民或农场主就是高收入人群 。我国现在的新型农民甚至可以说是时尚的职业,要不,不会产生大批大学生回乡创业潮 。所以不要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农民,也许他们曾经最苦最累最穷,但这种现状改变了,以后甚至会是中国富裕、幸福的一个代表群体 。
当前,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种类来说,确实是最穷最累最苦的 。
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种类,是与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相对应,农民的付出收入比远低于其他职业 。说农民是最穷最累最苦,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基本正确 。
一、农民是贫困人口的绝对“主力”,中国“穷人”95%以上是农民,“最穷”之说没人敢争 。农民穷并不完全是农民本身的原因,国家政策、发展环境制约了农民农业农村发展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长期为第二、三产业发展做贡献,农产品以较低价格供应全国市场,使工业、国防建设能在建国以后加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能以较低的制造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工工资低带来的生产、消费成本低也是居功至伟 。可以说,用中国农民的“穷”换来了中国几十年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不要忘了农民农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