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指的是什么?( 七 )


夏历也叫农历 。也许是中国远古就灿烂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这至今仍熠熠闪光的历法,而这历法又促使我们的农业文化兴旺发达,进而夯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建成了美仑美奂的华夏文化大厦 。现在有人说,农历是旧历,是老黄历,可是,在那几千年积叠的厚重的册页中,随处可见震古铄今的篇章,回忆起来,会让我们血脉喷张 。
农历也叫阴历 。我们的祖先看着圆缺的月亮,颖悟了盈虚之数 。他不事张扬,大道至简,用二十四个节气便把一年的活动安排的妥妥的,让千秋万代的事情有条不紊 。看上去低调朴实的阴历,又是多么的敦厚和入世 。那节气的名称便构成了抑扬顿挫的号子,谱出了起承转合的文章,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小时候就背过这个《24节气顺口溜》当时对此并没有理解,也没多少生活感受只是死背硬记 。
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越来越觉得老祖宗们好厉害,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帮助掌握农事季节的极佳工具 。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过程,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冷热程度 。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情况,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由此看出气温变化程度,气温下降,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再下降,凝露增多天变凉;当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就已经能用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记载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太阳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 。
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等等 。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每月2个 。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春季]
1、立春:
1月3-5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
“立”是开始的意思,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第一个节气,故称“立春” 。
2、雨水:
2月18-20日,太阳位于黄经330度 。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量渐增,所以叫“雨水” 。
3、惊蛰:
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345度 。
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起来,所以称“惊蛰” 。此时树木开始发芽,温度也慢慢升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