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 。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
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个地域的习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从中却可窥见、探索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并由此看出闽南劳动妇女对子女所寄予的厚爱和美好愿望 。
民间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睛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 。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 。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 。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 。这种风俗是因为把织女当成在天上管针线活的神,随着在中国汉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风俗而起源的 。
潮汕的七夕, 与情人无关
七夕,众所周知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七夕节的传说是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在潮汕,七夕是不过情人节,
也跟织女鹊桥无关 。
潮汕人在七夕几乎不过“情人节”,因为他们在这天有更重要的日子要过,在潮汕,如果用“儿女节”来代表七夕,应该比“情人节”更加贴切 。
在以前,七夕节叫“乞巧节”,相传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聪明伶俐,红楼梦中的巧姐也是在这天生日的 。
成年前的七夕——祭“公婆神”
祭“公婆神”是潮汕民间七夕节的重要活动,公婆神识保佑家中孩子健康平安成长的神明,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神的生日,凡是家中有15岁以下的孩子,每年七夕都要在家中祭“公婆神” 。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床底下或者床顶端,所以也有“床脚婆”的叫法 。
相传神祗的前身是皇子的奶妈,死后被封为孩子的守护神,主管婴儿的生命和健康 。旧时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差,孩子的体质又是比较容易生病,很多小孩在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夭折,所以潮汕人就“祭公婆”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成长,这一活动在潮汕地区比较盛行 。
潮汕有些乡下还会在村里的寺庙里设置“公婆神”的神坛供人常年祀奉 。每年七夕父母都要领着孩子,带上祭品祀拜公婆神,祭品一年比一年丰富,直到孩子15岁七夕“出花园”才结束 。
成年后的七夕——“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成人礼 。潮汕人认为,孩子在十五岁前是在公婆神的庇护的花园里长大的,15岁后就要走出花园,成为一个大人 。
所谓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在孩子虚岁15岁(海陆丰地区是虚岁16)的七夕,家里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穿上新衣和红皮屐,清除“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完以后就不用拜了,而这一年祭祀“公婆神”的祭品最丰富的,以答谢“公婆神”15年以来的庇护 。
“出花园”这一天,一家人都要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出花园”的孩子在饭桌上要坐主位上,他才是今天的主角,饭桌中间放着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先咬下鸡头,寓意已出花园,饭桌上的每一道才都要等主角夹过其他人才能吃,寓意着孩子才是老大 。
- 排毒下火瘦身8种食物最有效
- 古时乞巧节乞巧指什么
- 今年是农历七月初八立秋,但老话说“七月立秋,万物不收”意味着什么?
-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
-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九月说说
- 在农村的你,农历七月十四为鬼节日,家乡有拜祭鬼节的习惯吗?
- 年初七领导拜年祝福语
- 初一到初七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 七月你好朋友圈句子文案
- 七月份是什么星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