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门诊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因为嗳气这个事情来治疗的 。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既然题主邀请回答,我就来简单梳理下嗳气的古今认知和病因病机,以及常用经方介绍 。
嗳气,属于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是因为包括进食、肠胃受凉等原因导致的胃部气体增多,随后通过口腔对外排出,也可以叫做“胃嗳气” 。
但是,这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嗳气频繁发作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日久就变成了一种病态,也就是俗称的“嗳气症” 。
嗳气症,古代医学上将嗳气叫做噫 。
成书于1900年前的汉代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论述“噫”的——“饱食息也,从口,意声” 。
嗳气或噫气,从今天的医学层面来分析,那就是“胃部气体顺着喉咙通过口对外排出”,现代中医一般把嗳气归属到“胃气上逆”的范畴 。
纵观古今中医发展,对于嗳气的记载,梳理古代医学对于嗳气的认知和诊疗经验,我们会发现,最早论述噫气的当属《内经》 。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口问》里有这样的记载:“人之噫气……故为噫 。”
在《灵枢经》里记载的意思,噫来自于脾胃 。
说到嗳气,尽管归属到胃气上逆的范畴,其病发和病变部位也在胃,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发于胃部的嗳气与脾、心脏等器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而且,我们还有认识到,尽管嗳气是胃气上逆造成的,但导致嗳气的病理机制却十分复杂,在治疗时如果仅仅围绕着胃气上逆进行和胃降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
古代中医对于嗳气的治疗,就体现出辩证的思想 。
比如清代医家类证治裁林佩琴所著的《类证治裁》就认为:“肝木性升散……皆肝气横决也 。”
而隋代的医学家巢元方在其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中认为,“谷不消……所以为噫而吞酸 。”
中医医圣、东汉杰出中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故能噫耳 。”
这里的意思就是认为嗳气是因为人摄入五谷杂粮而未能彻底消化,从而导致的嗳气 。
说到古今中医认为的嗳气——心为噫的观点,可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找到证据:“心为噫……是谓五病 。”
“心为噫”的观点,来来为历代中医学家所认可,在《黄帝内经》之后的后世医学人士也颇为感兴趣 。
比如清代医家马元台认为“心有不平……火炎上而烟焰出也 。”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里有这样的记载:“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
从以上的古中医的记载对比分析后,我们应该可以认为嗳气的发生于“气郁不出、胃气上逆”有关 。
嗳气,在很多肠胃病和精神病中经常出现 。
嗳气,跟人们的肠胃功能不足导致的消化不良、食管反流等比较接近 。
当然,如果大量进食后出现短期嗳气当属正常 。
但我们通常说的嗳气症与平常认为的打嗝、饱嗝却不同,属于肠胃部分气体的间歇性排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嗳气症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脾胃病,没有郁症的表现,临床上一般当做脾胃病调理即可 。
第二类是肝胃不和,这一类先是存在脾胃问题,后又因情绪低落而导致肝失疏泄、肝气侵胃,从而导致肝胃二者都处于病态 。
第三类是单纯的郁症,也就是单纯的肝郁,胃是健康的,只是因为情绪低落而导致的肝气郁结、内环境紊乱从而利用嗳气进行排解 。
另外,需要指出的更年期女性,也经常出现嗳气,这个时候一般认为属于脏燥,认为其发生与更年期女性的情志变化有关 。
- 田横岛在哪里
- 福建樱花茶园在哪里
- 国足已经进入12强,现在看来是不是当初没有第二次请里皮的必要?
- 夏天如何保养皮肤
- 复古polo衫什么颜色好看
- 现在学计算机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 CBA新赛季赛程出炉,为何只有广东宏远的比赛,都被安排在黄金时间段?
- 宝宝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 苹果怎么换铃声
- 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渠道在哪里 三个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渠道推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