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手机拍照能秒单反了,但这些技术确实取代了入门微单( 二 )

要说哪个技术能够真正地让手机追赶单反超越入门微单 , 非智能堆栈技术莫属 。 堆栈技术的原理就是多帧合成 。 通过合成多张同样的照片减少噪点、增加细节 , 大大增强图片的画质 。

堆栈技术在相机上十分常见 , 作为风光摄影的决胜杀招之一能够帮助摄影师得到极其出色的图片质量 。 但在相机上实现堆栈首先需要三脚架 , 然后是拍摄多张照片再导进电脑进行堆栈合成 。 这一整套的流程下来虽然堆栈效果极好 , 但操作繁琐前置条件甚多 , 对电脑的等器材的要求也高 , 是一项不太可能全民普及的高端技术 。

而手机得益于计算性能强大的Soc和AI芯片 , 充分发挥了传感器尺寸小的优势做出高防抖等级的光学防抖效果 , 加上数码防抖能够让用户在手持拍摄数秒的前提下也能获得清晰的画面;拍摄完成后手机利用AI芯片自动对齐和合成照片 , 极大程度地提高手机成像的画质和降低噪点水平 , 仅需短短几秒就能获得十分清晰纯净的夜景照片 。 可以说是AI让手机的夜拍从此不再是弱势项目 , 这是入门级微单相机远远做不到的 。

这便是为什么在过去夜晚成像一直是手机厂商想避免谈及的 , 到了近年摇身一变成为卖点宣传 。 之前OPPO R17 PRO发布时 , 夜拍这一功能也成为了主要的卖点这一 , 不仅仅是因为OPPO R17 PRO拥有两档可动光圈、大像素尺寸和大感光面积 , 还有AI加持所获得的良好OIS效果和智能曝光控制 , 众多硬件在AI的统一调度下才让OPPO R17 PRO有了主打夜拍的底气 。

而AI带来的另一个杀招便是人像虚化 。 手机得益于轻巧便携的优点 , 从相机那里继承了许多人像拍摄的任务 。 只不过由于相机的等效光圈太小并且多数都是使用广角镜头 , 因此相机本身的光学虚化能力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

而AI的出现就让手机的人像拍摄有了更多的可玩性 。 像iPhone、OPPO的人像拍摄备受用户喜爱 , 靠的就是效果良好的人像模式 。

这些手机的人像模式的原理是利用AI对人像图片进行精细抠图 , 并将人像以外的部分进行模糊处理达到观感还算可以的人像虚化效果 。 尽管获得的\\\"虚化\\\"效果和单反这种正宗的光学效果还是没法比 , 但如果在没有参照对比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以假乱真\\\"了 。

AI拍摄的玩法除了背景虚化外还有\\\"人像光效\\\" , 实际上也是模拟各种人像拍摄中的不同灯光效果 。

如果非要和单反等专业器材相比 , 软件虚拟出来的效果当然是无法和使用灯光和大画幅相机拍摄的效果相比的 。

但是AI拍摄的意义就在于拉低了拍摄的门槛 。 只需要小小的一台手机和软件的模拟 , 就能尝试强烈的背景虚化、尝试具有冲击力的舞台灯光效果 , 这些都是没有AI支援前想都不敢想的 。 正是AI的出现 , 让手机上的小尺寸传感器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高倍数变焦

双摄增加拍摄效果 , AI强化拍摄画质 , 而高倍数变焦则能解决手机摄影\\\"手短\\\"的问题 。

在过去人们认为手机摄影永远都不可能取代相机摄影的原因之一便是焦段问题 。 在手机的多摄像头方案没有出来之前 , 手机的摄像头只有固定28mm左右的焦段 , 相当于一个定焦镜头;而相机可以通过更换镜头的方式使用多款不同焦段的镜头 , 比如广角镜头 , 比如长焦镜头 , 比如鱼眼镜头 , 在应对不同场景的拍摄都能满足摄影师的需要 。

手机厂商们也知道这个决定性的差距 。 在手机上实现大范围的变焦的确能增强手机摄像头的实用性 。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流的多摄方案都是标准焦段摄像头+长焦摄像头的原因 。 而且手机使用了长焦摄像头的最大好处就是这是实打实的光学长焦 , 这就保证了长焦拍摄的画面依然是能保持锐利、清晰的 , 不会像数码变焦那般有明显的画质下降 。

而OPPO无疑是走得更远的那一家 。 OPPO在MWC2019上展出的10倍光学变焦被许多数码爱好者称赞为\\\"手机拍照的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 , 因为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的长焦镜头的等效焦距多为50-85每每 , 而OPPO直接在手机内塞下了160mm的超长焦段摄像头 , 其焦段已经超过了许多相机的套机镜头的长焦端范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