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这门手艺传承困难,这是为何?( 二 )
《新商报》曾经做过调查 , 目前传统木匠的普遍年龄在45岁以上 , 年轻人几乎没有再学木匠的了 。
许多年轻人宁愿学理发当厨师 , 也不沾木工的边儿 , 如此的“技术断层”“青黄不接”让那些等着徒弟接班的老匠人们倍感失落 。
而在以技艺为基石的家具业界对手艺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有一个很出名的营销事件 , 福建某家具企业高调打出“红木家具按斤论价”的营销口号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在红木家具行业引起不小的震动 。
为何?红木家具的精髓就在于工艺 , 如今以“斤”来计量工艺 , 这不仅仅是抹杀了工匠的心血成果 , 忽略了木艺制品的艺术价值 , 更丢掉了匠人的尊严 。
无人接班、没人肯学 , 凝结着匠人智慧与技艺结晶的红木家具只好论斤卖 , 民族文化遗产无人钻研与继承 , 木匠这种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 这不仅是一个职业的濒危 , 而是预示着一门技艺的失传 。
匠人也能成大师
能把木匠活儿做好的人 , 在其他岗位上一定也能做出好成绩 。 有人说:“匠人永远成不了大师 。 ”但历史上 , 不少做过木匠的人却真真切切成了“大师” 。
1、诸葛亮:诸葛亮在木工方面不仅技艺了得 , 还自创发明了“孔明锁”“木牛流马”等 。
2、朱由校—— 明朝的木匠皇帝:从做皇帝的角度看 , 朱由校并不是一位好皇帝 , 但他实在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木匠天才 。
据说 , 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 , 他都能做出来 。 他亲手做的小玩具木人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 放在市场上卖 , 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会花重金购买 。 此外 , 他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 。
3、齐白石:齐白石从15岁到26岁 , 做了十多年的木匠 。 齐白石长年走街串巷 , 雕花刻木 , 在长年的劳作中锤炼了齐白石的造型、构图 , 以及对材质把握等多方面的能力 。
同时 , 他长期操刀游刃木间 , 练就了手、腕、臂的功力 , 使之后来的书法绘画及篆刻深受其益 。
工匠精神的核心:专注力
能做好木匠的人 , 亦能成为大师 。 并不是说木匠是通向大师必经的道路 , 关键在于 , 能做好木匠的人 , 他拥有最可贵的专注力 , 而专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
专注的力量很大 , 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 一旦达到那种状态你就没有了自我的概念 , 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点 。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 , 一种是雄鹰 , 一种是蜗牛 。 雄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 , 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
庄子在《达生》中描写了一个工匠不用工具 , 只用手指一转 , 就能画出完美的方圆 。 这当中的秘诀就是“用志不分 , 乃凝于神” 。
什么是“凝神静气” , 通俗一点 , 就是我们常说的专注力 , 而专注力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
“庖丁解牛”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 庖丁之所以在展示绝活时达到如此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境界 , 就是在“解牛”的过程全身心投入的结果 。
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进行发明创造时亦是如此 。 钻、刨、锯、铲子、曲尺 , 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专心致志 。
匠人在经过长期的锤炼 , 培养了高度集中的专注力 , 在工作中别无旁视、专心致志 , 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无我的、物我一体的境界 。
当木匠专注的把手中的木头当做一件艺术品来打磨雕刻时 , 殊不知 , 他自己呈现出物我两忘的境界已经成了一种艺术美 。
今天的企业与个人能干点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