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一片热议,有人欢呼新时代的到来,也有人对此感到忧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双减”政策到底是什么?
文章图片
1.“双减”政策明确了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
2.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
3.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合规相关机构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 。
简而言之,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均衡 。
文章图片
“双减”政策的实施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文章图片
近年来,幼升小、小升初的家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焦虑现象,培训机构的存在加剧了教育内卷化 。《意见》的实施本质上是出于给家长和孩子减负的目的,但不少家长却表示压力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家长对《意见》存在一定的误解,事实上,“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的规范主要针对学科类培训,并没有禁止素质教育类培训和校外托管服务 。因此“双减”政策后,孩子更重要的不是学科学习,而是“素质养成”——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
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近年的考题,越来越灵活开放,考试考的是孩子内在的文化功底,而不仅仅是刷海量题库就能实现的应试技巧 。对此,头条君想问家长朋友一个问题:知道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小学成绩不错,到了初高中却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吗?
这是因为家长把重心放在应试技巧与课外辅导上,忽视了增加孩子阅读量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孩子的理解能力就会受限 。而随着年级的提升,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某位从业20多年的语文老师、青岛著名心理专家对此进行分析:从近年的中高考看,阅读和材料题成为了考生拉开分差的重要题型,试题更注重考查理解、表达、鉴赏、写作等综合能力,光靠课本知识肯定不够,比如古诗词赏析、诵读经典等这些提升文学素养的培训课应该成为校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同样的道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也开始出现阅读题、材料题,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快速理解、分析题目,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来得出答案 。阅读能力差,学习也会更吃力,连题目都读不懂,又何谈正确率!
例如以下题目:
文章图片
俗话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但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对各科学习都有帮助 。一旦学生的思维版图被打开,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建构起事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对各科学习产生兴趣 。为此,除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外,更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好习惯 。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阅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