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最新表态,四大信号值得关注!第一条就很重要

住建部最新表态,四大信号值得关注!第一条就很重要

来源:经济日报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 将加快推动住房保障立法 , 明确国家层面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框架 , 夯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责任 , 同时为规范保障房准入使用和退出提供法律依据 。 该表述有四个要点 , 明确了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的方向 。

一是加快推动住房保障立法 。 住房保障立法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4年3月份 , 当时国务院曾发布过《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 。 在2019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中 , 继续提及对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的立法计划 。 住建部的表述说明今年此类住房保障条例的出台或将加快 。

二是明确国家层面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框架 。 住房保障工作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 这也是“房住不炒”定位的具体体现 。 观察这两年全国住房价格水平可以看出 , 住房保障是对冲高房价、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 类似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设计 , 本质上也是住房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 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指导全国住房保障工作 。

三是夯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责任 。 过去一些年 , 类似“政府责任”更多是强调对住房价格稳定的责任 , 现在住房保障也在突出强调“政府责任” 。 类似约束显然有助于夯实地方政府责任 , 防范工作懈怠等情况出现 。 尤其是在根治重供给不重分配、违规挪用建设资金等方面 , 具有较好的作用 。

四是为规范保障房准入使用和退出提供法律依据 。 类似提法与这两年住房保障工作的新情况较吻合 。 比如 , 当前各地经适房正进入到存量运营和管理阶段 , 如何让这些经适房进入到流通环节 , 是一个重要课题 。 又如 , 随着住房保障产品的细化 , 包括共有产权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产业保障住房等入市 , 确实需要明确更清晰的申请、使用和退出机制 。

加快保障房立法工作 , 有助于形成更为全面的工作推进机制 。 未来 , 尤其需要在资金来源和土地来源方面的创新 , 这样才能形成更牢固的住房保障体系 。

从资金来源看 , 后续需要创新融资机制 , 如强化企业债、市政债券的发行 。 住房保障应该被定义为社会发展中的民生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 金融政策支持需要到位 。 同时 , 住房保障也需要深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 2018年 , 住建部和财政部曾发文 , 明确在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8个省(区)开展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试点工作 , 类似经验值得推广 。

从土地来源看 , 后续需要开启“集体建设用地配建保障房”的研究和试点 。 当前 , 该领域已开始尝试创新 。 比如 , 在全国集体建设用地配建租赁住房过程中 , 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允许部分商业属性的租赁住房转化为公租房 。 又如 , 北京等城市已经试点在集体建设用地上配建共有产权住房 。 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 , 需要结合小城镇发展概念 , 积极推进此类用地创新 。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住房小康梦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 住房保障不能成为拖后腿的领域 , 更需要强化高质量发展 。 所以 , 当前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立法 , 并从行政、市场等角度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