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河道和水沟里,经常能见到一种原生观赏鱼——菩萨鱼。在过去,野生菩萨鱼的数量非常多,这种鱼和鳑鲏鱼、麦穗鱼一样都被视为小杂鱼,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一般被农户用来喂养鸡鸭。
文章插图
这里所说的菩萨鱼,其学名是中国斗鱼,虽然常见体型只有3~8公分左右,但却能吞食其他小鱼,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随着国内原生观赏鱼市场的崛起,菩萨鱼逐渐受到了重视,在某电商平台上销售异常火爆,价格每条1~5元不等。菩萨鱼体色艳丽,外形优美,容易驯化,还能通过杂交和白化演化出各种新品种,发展潜力巨大,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因此也有人感叹:曾经多到泛滥的菩萨鱼,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很多人的“财富密码”!菩萨鱼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鱼?为什么被专家称为“益鱼”?菩萨鱼属于中国斗鱼,在国内主要有两种:圆尾斗鱼和叉尾斗鱼。在分布范围上,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大省份,后者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几乎遍及全国,在池塘、河沟以及稻田中都能经常捕到。
文章插图
菩萨鱼其实还是个“灭蚊能手”,在夏季会大量捕食蚊子的幼虫,灭蚊能力堪比食蚊鱼。在1995年,宁夏的渔业专家首次在当地野外采集到了菩萨鱼标本,经解剖后发现,其肠管内充满了摇蚊幼虫的尸体,占比高达80%以上。
文章插图
蚊子幼虫每年夏季是蚊虫大量滋生的季节,按蚊传播的疟疾、库蚊传播的血丝虫病以及伊蚊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对公众的健康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而菩萨鱼能有效消除野外的蚊虫,限制了病原和疫病的传播,为生物防疫做出了贡献,也因此被专家们称为“益鱼”。菩萨鱼的灭蚊能力到底有多强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专家就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在1987年11月~1988年4月,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武昌狮子山附近的静水沟渠和池塘中采集了大量的菩萨鱼。
文章插图
经研究发现,1龄菩萨鱼在32天的饲养期内,摄食的蚊子幼虫数量多达5755~6844个,平均每条共消灭了6218条幼虫。折算下来,平均每条菩萨鱼一天的灭虫数量多达194个,灭虫效果相当显著。菩萨鱼为什么在广西多到“泛滥”?在过去,菩萨鱼是河流中最常见的小杂鱼之一,在水草茂密的浅水区一网下去就能捞出很多。据媒体报道,在广西部分河道菩萨鱼曾经多到泛滥,广东、福建等地水系也非常常见。直到现在,菩萨鱼依然是南方部分水域的绝对优势物种,开发潜力巨大。菩萨鱼之所以能在广西局部泛滥,主要和两点因素有关:首先就是菩萨鱼强大的繁殖能力。菩萨鱼寿命较短,在野外发现的菩萨鱼基本上都是1龄鱼,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长到2龄。也正是因为如此,菩萨鱼的种群更新速度很快,当年4月亲鱼产卵后,最早的一批鱼卵在孵化后经过110天的饲养就能长到3公分左右,到了9月就能发育成熟。
文章插图
在一年当中,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中旬都是菩萨鱼的繁殖期,一条雌鱼一般能产5批卵,在水温适宜时,产10批卵也很普遍。至于单次产卵量,少则几十枚,多则上千枚,产卵量的多少主要和体长有关。研究表明,体长为4.3公分的雌鱼,平均每批可以产下647枚卵;体长为4.6公分的雌鱼,平均每批可产卵991枚;体长5.1公分的雌鱼,平均每批产卵1138枚。一年当中所有批次加起来,产卵量可达上万枚。更重要的是在产卵结束后,雄鱼会吐气泡加固鱼巢,不允许其他鱼类接近,进一步保证了后代的存活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