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男男女女,在七夕节是怎么过的?( 三 )


元代“七夕”之时已有挂牛郎织女图、供牛郎织女像生(用纸、绢等材料,仿制成花果、人物等艺品)、礼拜银河的风俗 。熊梦祥在《析津志》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戚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 。”
到了明代,在“七夕”这天,年轻的女子要穿红戴花,佩戴用五彩绫线结成各式形状的饰品,成群结队逛街市,意为可寻到如意郎君 。而北京各个庙会和街市自七月初一起就设置出售乞巧物品的摊位,即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织女年画、七巧针、乞巧果和祭拜用的蜡烛、香以及胭脂化妆品等 。
清代“七夕”基本上沿袭前朝的旧俗,而清宫里的活动更为隆重 。据《清会典》记载,每年七月初七日祭祀牛女星君,宫中要设供案,奉安神牌,一为“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另为“天孙织女福德星君”,祭祀设供品49种 。首先由皇帝拈香行礼,之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依次行礼,虔诚祝愿国家“农桑繁茂” 。
在众多“七夕”民俗中,以“穿针线”,也称“月下穿针取巧”、“乞巧”最为盛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