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清朝诗人赵翼曾有诗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
预支了五百年的创意,又当如何 。到了千年的时候,一样是陈词滥调 。赵翼议论的是诗词,戏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
更不用说,粤剧的危机就在眼前,世事变化如此之快,哪还有五百年的新意,供他们消费 。
彼时的艺人,于伴奏乐器上扩充,于唱腔风格上推陈,于艺术流派上出新 。
按照当时报纸记载,粤剧梨园弟子,“乃变更演剧方法,取消往日之正本出头,另编配景新剧,集中全班人才日夕只演一出,名曰配景新剧 。”
更狠的是,他们还“不耻下问”,专门向电影行业学习 。
譬如,粤剧一改之前舞台空旷、简洁风格,率先使用舞台布景等方式;不断丰富演员服饰与道具;舞台语言也由官话改作方言,降低受众门槛 。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咿咿呀呀的戏剧,本身就代表着陈旧 。但上世纪的名伶,却一次次走在时代的前沿 。
今时今日,演员穿着比基尼唱京戏,我们犹然觉得是糟蹋国粹 。但1928年的戏曲演员,早就这么干了 。
二十年代的粤剧团体,还将舞台灯光,从传统彩灯改作拍电影中才用的“宇宙灯” 。
这么说吧,清一色的美式装备 。
他们甚至将灯泡装置在桌椅,以及演员的服装之上 。
早期的粤剧和电影之交流,仅限于此 。演员之间,则呈现出分庭抗礼的姿态 。
粤剧名伶尤其讨厌电影 。
他们认为,影片是提前制作好的,表演过程中,台下观众不能叫好,缺乏互动,这有什么看头?
更加实际的是,电影一次制作,可以无数次播放,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身价 。
浑然一体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大势所趋之下,螳臂当车却挡不住时代的潮流 。
电影用日新月异的变化告诉戏剧,大人,时代变了 。
其实,早在1913年,第一部粤剧电影就已经诞生,其名曰《庄子戏妻》 。该片还是香港出产的第一部默片和故事短片 。
没错,1913年的电影,还是没有声音的 。
早期的观众,将欣赏戏曲称作“听大戏”,而非“看大戏” 。没有声音,你让人家欣赏什么?
而且,电影中的演员,并非科班出身,他们的身段步法、表演技巧,与真正的名角相比,还差了点意思 。
换言之,哪怕降低标准,从“看大戏”的角度欣赏,这个影片依旧不及格 。
好在电影技术在不断发展,声音终于能表现出来 。于是,电影渐渐成为新的潮流 。粤剧名伶穷尽毕生之力,也无法改变这股潮流 。
可想而知,彼时的艺术家,是何等踌躇苦闷,他们已然作出改变,所有的改变,在潮流面前,又是那么无力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这几句诗文,写的是李太白梦中游天姥山的场景,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走来走去,依然是千言万转,依旧是迷花倚石 。
到底该怎么办?也许陆放翁的诗句,能给戏曲伶人以灵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既然改变不了电影,何妨融合他们 。
1933年10月5日,第一部黑白有声粤剧电影《白金龙》,在广州上映 。
参演演员,即是前文所述,红极一时,每年拿6万元分红的粤剧名伶“大佬倌”薛觉先 。
据统计,该片制作成本约1500美元,在广州放映利润超过8万美元,香港票房收入高达10万港币 。
而且,此片仅是南洋某烟草公司,制作的广告片 。
什么叫专业?拍一部广告,照样赚到盆满钵满 。
- 一句话的精辟搞笑段子
- 形容人性光辉的优美语句 人性的光辉经典名言
- 100句早安心语简单一句话
- 《官箴》十句名言,教你为官处世之道! 从政格言一句话
- 形容解放军英姿飒爽的句子 形容女士干练英姿飒爽的句子
- 天气很好阳光很美句子 形容阳光明媚的句子
- 描写菊花的好句子摘抄 形容菊花的词语有哪些
- 一句话表达上班的心情 开始上班的心情说说励志
- 形容白鹭的美的古诗 描写白鹭的诗句有哪些
- 锁屏签名一句话唯美励志锁屏 有意义锁屏签名一句话励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