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很浪漫的古代诗人爱情故事?( 三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就是古代比较有名的爱情故事 。柳生和崔莺莺 。
诗人浪漫或风流的事情不少;凄婉的也不少 , 如陆游唐婉 。
今天想说的这一对 , 没有太多风花雪月 , 有的也许更多是柴米油盐 , 却令人感动不已 。
记得导演李安说他有五六年时间没有收入 , 妻子不离不弃 。今天这位诗人 , 他的记录更高 , 历史记载他大概有十五年的时间赋闲在家 。
他是谁呢?大唐著名诗人 , 王之涣 。
王之涣(688—742年) , 字季凌 , 蓟门人 , 出生于太原王家 , 是名门望族 。可是新旧唐书均无传 , 专门写唐文人的《唐才子传》也只有只言片语 。我们现在大概能了解的是:

以门荫入仕 , 授衡水主簿 。主簿 , 其实就是各级官吏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 而且这年他大概已经35岁了 。
可是这个主簿他也没做多久 , 就遭人诬陷诽谤 , 不得已辞去官职 。
不过 , 职场失意的他 , 在这里收获了爱情 。
他的上司 , 衡水县令李涤的千金 , 年方二九(也就是18岁) , 大概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 对其仰慕不已 。大有非君不嫁之意 。
王之涣此前结过婚 , 并且有孩子 。两人年纪还相差这么多 。论前程 , 说得不好听一些 , 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而已 。
要说唐人风骨真是令人景仰 。李涤也是风雅之人 , 不仅赞同更是亲自做媒牵桥搭线促成好事 , 还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
婚后两人甚是恩爱 , 琴瑟和谐 。
王之涣离职后 , 大概无意官场 , 此后赋闲居家十五年 。大概是过着边耕种 , 边读书的日子 。
据考 , 《登鹊雀楼》、《凉州词》等名篇均作于此期间 。
李氏安贫乐素 , 相夫教子 , 甘于清贫 。
但 , 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很满足 。吟诗作赋就是他们的风花雪月吧 。
谁知道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 , 是不是两人合作的呢?
也许是孩子大了 , 也许是想给爱人更好的生活 。
天宝元年(742年) , 王之涣再入仕途 , 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
清贫的日子刚刚有点起色 , 不久竟染病不起 , 逝世于官舍 。享年五十五岁 。
这个时候李氏还不到40岁了 。李氏整日郁郁寡欢 , 六年后 , 也因病随王之涣而去 。
悲哀的是 , 因王之涣有前妻 , 两人竟不能合葬 。呜呼!
这种爱情 , 看来平平淡淡 , 似水流年 。
没有“在天愿为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轰轰烈烈;没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爱恨纠缠 , 
但无疑是最幸福的爱情 , 是“陪伴是最长情告白”的最好注解 。
一片红叶寄相思
唐宣宗时期 , 秀才卢渥赴京赶考 , 一日于皇宫宫墙的排水渠处拾红叶一枚 , 上题诗曰:流水何太急 ,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 好去到人间 。卢渥认定这字迹娟秀的题诗定是出自宫内绝美宫女之手 , 深为之倾倒 , 害起了单相思 。然宫墙内外 , 戒备森严 , 虽郎有情妾有情 , 亦别无良策 。数日后 , 赴水渠上游 , 在一红叶上书:独步天沟岸 , 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 , 肠断一联诗 , 随水漂入宫中 , 魂不守舍而归 。后屡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 , 心情跌入低谷 。恰遇皇室大赦天下 , 许宫女出宫 , 经友人撮合 , 与一韩姓宫女结为夫妻 。偶然说起红叶之事 , 方知宫内诗竟为此女所写 , 而卢生所题诗也为韩女收藏 , 视若珍宝 。此后 , 二人长释情怀 , 倍加恩爱 , 夫唱妇随 , 养女教子 , 尽享天伦 。而卢生也有幸中举 , 入朝为官 , 一时传为佳话 。真是世事无常 , 造化弄人 , 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 , 成就了一段浪漫爱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