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自己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亦即随心所欲都不会违背”矩“(自然规律)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孜孜不倦最求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
我们无法确证孔子是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甚至是雅思贝尔斯阐述的“轴心时代”出现的灿烂文明成果,应该都是人们窥见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的成果 。
而这些成果,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不然何以称这些文明成果(《易经》、《圣经》、《古兰经》、《吠陀经》)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元典?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其诀窍之一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预知与遵循 。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杰作,如决定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民族基本精神与民族个性的《易经》、决定和影响中国古代乃至当今农业形成与发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农历(夏历),中国古代的一个又一个杰出的水利建筑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做到了“天人合一”所达成的成果 。
一言以概之,“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始终能够绵延强健发展的法宝之一 。
”天人合一”最初就是一种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与生产力不发达状态下产生的朴素混沌的世界观,而不是什么人类的理想境界;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经过西方工业化运动,人类享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后,方才认识到这种过分索取自然之物,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世界不可持久,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世界观(哲学观)的重要与”高明” 。个人认为: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并不表明古人真的比现代人聪明智慧;提出这种思想恰恰表明当时古人还根本无法分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一种人类认识能力还比较低下的表征 。
“天人合一”思想在远古时代,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应该说都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天人一体的,人类匍匐在上天之下,是天之子民,正所谓“天人感应”,天与人是相通的 。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很低,自然界的雷电洪水、地震火山等现象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类在自然面前恐惧感油然而生 。加上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现象自己也解释不了,产生上天崇拜理所当然,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天人合一”也就非常自然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师法道、而道师法的是他自己,道是最高层次的概念,类似于法则、规律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具有“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之一 。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也讲的是”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意思 。后来经过汉代董仲舒、宋代张载等大儒思想家的发展,他们把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与儒家“以德配天”“德位相配”“不违农时”“天命不违”思想结合,形成了儒道合一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哲学思想 。
不仅中国古代有上天崇拜,西方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最后发展的路径有所不同:西方对上天崇拜发展出了宗教——对神的崇拜,认为在天之上还有一个统领之神,是至高无上无所不在的神在缔造、指挥与演化这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对神的崇拜后来就变成了信仰,形成了宗教;再后来则是人与自然的分化,人可以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并观照、研究自然,最终发展出了自然科学,形成了新的自然观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西方发展出来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 。在此之前,人类可以说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吃不饱也穿不暖;之后则越来越丰衣足食,尤其西方的现代生活,不少人用奢侈豪华浪费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当然,不少国家现今仍然有不少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不管怎样,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水平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
- 又是一年圣诞节,哪一年的“圣诞大战”让你记忆犹新呢?
- 古诗杂诗王维赏析 杂诗唐王维古诗
- 汪国真最经典的诗思念 汪国真最经典的诗
- 学位英语考试是什么时间,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时间
-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诸葛亮哭周瑜又是为何? 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是什么
- 我是养女,跟对象准备结婚,彩礼太高怎么办?
-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 发展前景怎么样
-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 就业前景怎么样
- 如果特朗普质问,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拜登能怎样回答?
- 在室内客厅养的龙血树叶子变干枯、变黑了,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处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