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桂花落地的情景 描写桂花的优美句子段落( 二 )


携一颗柔肠百结的心,执书卷,捧清茗,轻轻叩开书中的城门,听染上铜绿的门环低诉时光,看盛开的故事千朵万朵压枝低 。墨迹沿着纸张的脉络,洇染出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白话……
于是,有了 “碧玉小家女,回身就郎抱”的不胜娇羞,有了“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的缠绵缱绻,有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拿云心事,有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浩然侠气,有了“明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虎将风骨……
于此,屈子行吟诵九歌,宋玉挥毫赋高唐 。韩夫人红叶牵媒,卓文君当垆作赋 。宋之问文成夺锦,苏东坡诗退金兵 。贾浪先字斟句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并其事传为佳话;王安石屡作删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景常盛于书中,经久不衰 。张若虚信笔游移,墨迹淋漓,“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
打城中走过,墨香袭人,古韵醉心 。捏一把黄土,塑一段秦砖汉瓦;掬一捧月色,唱一曲隋唐韵风;葬一抔落花,权当吊唁红颜;弹一回锦瑟,聊寄郁芊流年 。
脑海中搜寻着关于文学的所有感受与记忆,众多纷繁的词句飞速闪过,只来得及捕捉到一句:“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邂逅文字,从此山山水水,皆成颜色 。(《此情不知所起》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K351班 谢玉冰)
【简评】作者将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的文学具象化为一座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城,凭借笔尖的灵动将诗词歌赋、古今典故轻鸢剪影般呈于纸端,让读者为文学之美深深折服 。本文文风典雅,在婉约的表达中不乏豪放之笔触,既有江南烟水中的吴语轻软,也见朔北风沙中之骋马飞扬 。(指导老师:陈立军)
十八岁之前,总是追逐着崇高的理想,渴望着无数的远方 。十八岁之后,现实为我开启了另一扇门——门外消散了所有的雾霭流岚,理想开始具备锋利的棱角和高山的重量 。
我认识一个传教的基督徒 。传教很辛苦,没有经济来源,全靠教友和信徒的接济,每天吃着大酱拌土豆 。她已坚持了十年,十年的青春在困窘拮据中悄然流逝,但内心的祥和与精神的充实已沉淀为一种沉静的力量 。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当了老师 。我以为青春就此褪色,理想就此枯萎 。可是,当我的付出换来学生成绩的提高,当我听到家长对我的肯定和赞扬时,我知道,尽管老师没有科学家崇高的光环,没有明星吸睛的魅力,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三尺讲台上的青春,已拥有了最大的价值 。
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烈的感情 。”是的,青春与年龄无关,它是一束持久的光芒,一种沉静的力量,一面精神的旗帜 。青春只有与理想为伴,才具有生命力 。而理想有温柔的手指,也有锋利的牙齿 。青春必须穿越夏、秋、冬,穿越痛苦,才能抵达春天 。青春,原是着一袭白衣,风雪洗净浮华;人生,原是花开不语,静水流深 。(《白衣青春》湖北省天门中学边婧雯)
【简评】作者以朴实而真诚的文字,抒写自己对青春的体认和感悟 。人生不同的阶段,因心境和处境的不同,对青春的认识也不同 。经世事洗礼,在传教徒的影响下,在走出失落消沉,收获自足欣慰后,作者终于体悟到青春的真正意义 。本文有感而发,抒写真实的心路历程,文思贯通,文字简练有味,所论具有积极的导引作用 。(无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