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整改不到位连“吃”罚单 网约车行业须量身监管

  从2012年至今 , 网约车历经市场爆发、行业整合和监管补位多个阶段后 , 已逐渐从平民猎奇、平台烧钱发展为更理性的共享出行新业态 。 但另一方面 , 收费不合理、行业管理不规范、司机资质素质待提高等问题 , 不时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

  最近 , “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出行平台在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两部门联合上户执法检查中 , 因被发现平台上不合规车辆仍未得到完全清退而连“吃”罚单 。 长期以来 , 有关网约车平台经济如何破解监管痛点、如何深化监管改革与释放市场活力等问题也引发着行业思考 。

  有数据显示 , 截至2018年12月 , 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亿 , 每天网约车订单量2000万单 。 自各地实施网约车新政以来 , 网约车司机“持证上网”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 通过对车辆、驾驶员和运资作出要求 , 有利于减少网约车的无序增长 , 也是对民众出行的安全保障 。 有人士分析 , 这种连“吃”罚单表现出虽然有了明文规定 , 但供需矛盾的存在让一些网约车平台在商机中罔顾铁规严律 , 继续接纳不合规车辆的营运 。

观察丨整改不到位连“吃”罚单 网约车行业须量身监管

----观察丨整改不到位连“吃”罚单 网约车行业须量身监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 , 网约车的监管也在释放更为严厉的信号 。 在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已有提到 , 对于已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 且拒不改正的 , 平台将受到暂停发布、下架APP、停止互联网服务等处罚 。

  为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 , 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指导意见》提出 , 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 , 分领域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 , 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 。 分类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 , 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 严格监管;对非法经营的 , 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

  业内人士分析 , 这些监管政策可看作是对网约车等平台经济监管思路的现实纠偏 。 另外 , 政府在实施监管过程中 , 用法律来维护乘客安全、保护信息安全、促进网约车平台之间的良性竞争是非常有必要 。 但监管最终是以改善网约车服务质量、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为目的 , 因此政策制定应该以市场模式和规律为基础 。

  最近 , 也有网民反映 , 夏天乘坐网约车须付费开空调 , 下雨、深夜等特殊场景下也存在司机乱收附加费等情况 。 对于这些不合规做法 , 司机普遍反映的理由是经营压力大、赚不到钱 。

  但要明确 , 网约车司机不仅是平台经济的参与者 , 更是产品服务的直接供给者 , 其不当行为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参与平台经济的意愿 , 更会阻碍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 。 因此 , 如何规范其行为对于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同时平台也应思考如何完善从业人员的利益保障机制 , 避免额外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

  从这份《指导意见》的内容看 , 将大力推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比如 , 利用平台数据补充完善现有信用体系信息 , 加强对平台内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完善新业态信用体系 , 在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领域 , 建立健全身份认证、双向评价、信用管理等机制 , 规范平台经济参与者行为 。 效果如何 , 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 (文/黎梦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