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鉴赏( 二 )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 , 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 , 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 , 一派欢愉景象 , 有声有色 ,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 , 鸟儿成双成对 , 呈现出一片生机 , 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 , 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接着的两句 , 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 , 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 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 。下句写向门外一看 , 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很常见的 , 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多年战乱 , 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 , 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 , 交通恢复 , 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 , 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所以 , 这些景物的描写 , 都是为了抒情 。
2
山水田园诗歌表现手法
由于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 诗境隽永优美 , 风格恬静淡雅 , 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通过诸如“白描”、“衬托”、“倒装”等手法 , 达到“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抒情效果 。
1.倒装手法
把正常的语言进行倒装 , 其作用如下:
首先 , 突出表达的对象
在诗歌中比比皆是 。比如 ,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这一句主语倒置了 , 应是“竹喧浣女归 , 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 , 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 , 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 , 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 , 凤凰栖老碧梧枝” 。通过倒装 , 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象 , 提高了审美表现效果 。
其次 , 合声律的要求
近体诗 , 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 , 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我们以词为例 , 看看因声律的倒装情况 。例如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 , 射天狼 。”本意是:“望西北 , 射天狼 。”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 , 仄平平 。”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 。又如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三句:”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 。”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 , 英雄孙仲谋 , 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平仄平平 , 平平平仄 , 平仄平仄” 。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
2.衬托手法
《文学写作辞典》说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 , 能突出主体 , 或渲染主体 , 使之形象鲜明 ,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在诗歌中 ,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 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来为作为人物活动背景 。这样 , 诗歌表面看来是在写景 , 而实则是通过景物衬托出了人物的处境 , 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比如 , 柳宗元的《江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