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的简要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译文( 三 )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借助西湖——也就是水——来寄托情感的模式,是文人抒怀的一大传统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能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清明祥和的状态 。不仅如此,水还是儒家知识分子反求诸己、进行道德规范的载体 。《孔子家语·三恕》中对此有非常细致精妙的解读,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词看起来很简短,也很简单,但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养分,值得我们一再探求、追问 。其实,我们读诗词、读古文,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来,让先贤的智慧和思想来丰富我们的思考,纯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读完这首词,我们应该去回想自己的过去,是否有过一些苦痛的遭遇,那个时候我们如何面对的?如今想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如若今后我们不幸还会遭遇一些波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我们又该如何排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我想,欧阳修的这组《采桑子》便能给我们解答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如果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便是我们能从古诗词中汲取的最丰厚的养分了 。
这些天我在读《哲学的故事》这本书,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要想快乐,我们就要像年轻人那样天真无知 。那时的他们还没有发现贪得无厌、令人疲倦的欲望,他们还不知道,愿望的满足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而且,失败是必然的 。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里的“年轻人”看作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年龄范围 。反观当下,许多年轻人也被世俗欲望裹挟,变得暮气沉沉,缺乏活力与朝气,被生活负担、工作压力、情感纠葛所束缚,被互联网幻象和阶层跨越泡影所迷惑,迈不开手脚,深陷在生活的泥潭之中,无力抬头去望天上的月亮,久而久之,也便沉沦、妥协,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由此看来,我们实在应该多读读诗词,多向古人学习,学着为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看“芳草长堤”,去听“隐隐笙歌” 。
如此,你便读懂了欧阳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