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诗意 挽歌陶渊明原文和赏析( 二 )


昔日我安寝在高堂之上 , 今后却将独自眠于荒冢之间 。一朝离家出门去 , 便永远没有归来之日了 。
在第二首诗里 , 基调陡然就变得凄婉低沉下来了 。诗中的“我”似乎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死亡 , 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此生此世就此告终 , 意味着那些所有与我有关的人、有关的事 , 都就此了断 , 意味着这生死茫茫的隔阂 , 永远都翻越不了了 。
第三首诗里 , 通篇写出殡下葬的过程 , 诗人以一个死者的视角去看生者为自己送葬 。
茫茫的荒野上 , 野草枯黄;萧瑟的秋风 , 拂动着白杨 。已是寒霜弥漫的九月中了 , 亲人们抬着我的棺木去远郊下葬 。
这四周是如此地寂寞无人 , 高高的坟墓是那般地凄凉 。马儿似乎也为我仰天悲鸣 , 风儿也因着这萧瑟发出哀哀的声响 。
那幽深的墓门一旦关闭 , 便永远难以见到明日的曙光 , 永远难以见到明日的曙光呀 , 纵使你是贤人达士 , 也是无可奈何的呀!
刚才那些哭哭啼啼送我入土的人们啊 , 一等到墓门关闭 , 便自然地纷纷散去了 。
一段时间后 , 家人亲眷们也许还会为我而伤悲 , 而其他关系不深的人却早已忘却了悲哀 , 继续自己生的快乐去了 。
读到这里 , 不免想到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可我觉得 , 鲁迅也好 , 陶渊明也好 , 他们说出这样的话 , 都并非是要去苛责人性的冷漠 , 而恰恰是怀着对人性大的悲悯与宽容 。
像木心说的:不知该原谅什么 ,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
人人都有自己崎岖的世路要走 , 都有自己艰难的苦海要渡 , 都要经受种种磨人的爱欲苦渴 , 都始终逃不过那黑深无底的死亡天堑 。
【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诗意 挽歌陶渊明原文和赏析】人生实难呀 , 我们都不过如泥菩萨渡江一般 , 自身尚且难保 , 更遑论时时刻刻顾及旁的人呢?我们所能相扶相携同心同德的 , 也仅是身旁这一隅的人事罢了 。
如此 , 我们又哪里能去责备旁人的“亲戚或余悲 , 他人亦已歌”呢?
去者已去 , 生者仍要继续自己未完的人生 , 去歌 , 去哭 , 去哀 , 去乐 , 人人是如此 , 代代亦如此 。
“死去何所道 , 托体同山阿”是让整组诗得到升华的一联 。
人死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如把躯体托付给这群山 , 这白云 , 这长空 , 这草木 , 化为泥土 , 化为尘埃 。
就让一切从大地而来的 , 复归大地;就让一切从自然而来的 , 复归自然 。
待到冬日雪化 , 春日融融的暖阳照耀着泥土 , 小草长出了新的嫩芽 , 细雨滋润着 , 微风吹拂着 , 生命又将开始新一轮天地间的冒险 。
我们何曾真正地离开过 , 我们一直都在 , 共着这山川大地 , 共着这日月星辰 , 共着这世世代代延绵不绝的悲与喜、恨与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