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文翻译( 四 )


【翻译】: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 。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 。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 。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
谨守好像畏惧四邻,
恭敬严肃如同作客,
流逸潇洒如同化冰,
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
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 。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翻译】: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 。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 。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 。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 。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认识永恒便是光明 。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 。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 。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 。完全人,则与天同 。与天同,就归入道了 。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翻译】: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 。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 。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 。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翻译】: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 。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 。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 。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翻译】: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 。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 。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 。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