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主旨和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二 )


二.9个名词绘成一幅引人想象的秋景图 。
1.每个名词可以各自独立成为景色 。比如,枯藤也罢,小桥也罢,古道也罢,它们都是秋季里某一地点、某一时刻中的景物 。都可引发读者的想象 。
2.几个词连起来,同样构成一幅有机的画面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3个词连起来,可以是这样一种情景: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栖息着乌鸦,而这乌鸦在黄昏时刚刚归巢 。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想象当游子面对如此景物时,可能触动他这样的情怀:连鸟都能按时归巢,而我却流浪他乡,回不了家!
3.再把3句话连在一起思索,又会引发读者想象出另一种景象与情怀 。你看,孤独枯朽的藤枝,缠绕在满身褶皱的老树上;黄昏时,几只乌鸦呱呱呱地叫着,声声入耳,无比凄凉 。猛回首,一座小桥就在眼前,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却有一户人家 。再向前看去,那残留的“古道”,不知连着多远的地方 。最后看着自己这匹驮着书卷的瘦马,在秋风中跌跌撞撞地走着,心头一阵痛楚!
三.人景互衬,情景相融,画龙点睛 。
1.先说人景互衬 。这首曲的前三句是写景,表达方式是描写;后两句主要是写人,表达方式是抒情 。由于天涯游子思乡之情浓烈,所以,看到的主要是枯藤、古道、瘦马之类;由于眼前是昏鸦、人家、西风,所以,更加重了游子孤独凄凉的感情 。前三句的“景”与后两句的“人”,二者互相映衬,相辅相成 。
2.再说情景相融 。前三句9个意象,无论单独看,还是结合起来考虑,都是景物描写,但几乎每一个词都使读者有凄楚伤痛之感 。而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直抒胸臆,说自己是“断肠人”;但其中“夕阳西下”4个字,分明也是写景 。由于是“断肠人”,所以才注意那“西下”的“夕阳”;由于“夕阳西下”,才使游子格外“断肠” 。这岂非情景交融?
3.最后说画龙点睛 。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一幅画的背景,那么,后两句就是画中的人物 。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龙的身躯,那么,后两句就是龙的眼睛 。这里打住,请读者自己体会 。
总之,作者全篇只用了28个字,除了“西”和“人”两字外,再无一字重复 。可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心中也隐隐作痛 。
那么,曲中的“断肠人”究竟是谁?是马致远吗?可以是,因为马致远就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这句可以隐喻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也可以不是,因为曲中的字字句句都能引起每个游子的共鸣,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作者 。所以,这首曲的主题应该是形象地表现了所有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
马致远就是这样用他的意境美,来吸引当时及后世的所有读者的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话:“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入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 。
【天净沙秋思主旨和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文章末了,详略讲讲什么是元曲 。元曲在宋朝就有,但在元代才得以发展到顶峰;所以称为元曲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元曲有时却专指杂剧 。散曲,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这首曲就属于小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