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注音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二 )


从原文我们来分析,曹刿认为“肉食者鄙”,那说明他不是当官的,但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划分十分明确,一般贵族与庶民结交是会被耻笑的,因此曹刿也不是普通贫民或是奴隶,那按照当时的等阶来看,曹刿应该属于士,即用于小块土地的低级贵族,周朝之前,士是打仗的武士,周朝开始,士学“六艺”,不但习武,而且识文 。到了春秋时期,平民中的优秀者可以上升为士 。这就能够解释曹刿知识的由来,和鲁庄公对曹刿的态度了 。
第二处:强弱悬殊的战斗,真的能够靠“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战胜对方吗?
这个地方我们要结合历史环境来看 。春秋时期大兴周礼,打仗也找个理由,所谓出师有名,平白无故侵略他国是会引起群愤的,齐国之所以会攻打鲁国,其中牵扯了之前齐国的王位之争,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继续说回打仗遵循的礼法 。战争的理由有了,就开始打吧,当时打仗也是有规矩的,要各自派兵列传,当时的国家都小,而且人口不多,一般一个国家就是派几百上千的士兵 。排兵布阵好了之后,双方同时击鼓,表示准备好了,然后开始冲锋,一方把另一方冲溃,就是赢了 。而且当一方败退后,另一方一般不会追击,即使追击也不能超过50步,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 。从这里就能看出鲁军为什么会赢 。齐国两次击鼓冲锋,鲁国都没有回应,齐国就认为鲁国没有准备好,因此下令收兵,重新回来列队,到第三次的时候,齐国也不确定鲁国准备好没有,确实像曹刿说的,士气低落,冲锋也不积极了,鲁国趁机击鼓进军,攻其不备,一举击败了齐军 。而且在齐军逃出很远后又去追击 。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曹刿指挥战斗有谋略、有计划,但是背弃了循礼交战的原则,胜了但不得人心,春秋时期人们对其也有很多诟病 。按说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而周公后人的封国正是鲁国,鲁国有周公这个先祖做后盾,所以历来被称为“姬姓宗邦”,是诸侯国中最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国家 。鲁国对于礼乐的尊崇也是最突出的,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成为最典型的礼仪之邦 。曹刿指挥作战智诈而毁礼,这也预示着“礼乐崩坏”也会由鲁国而起 。
【曹刿论战原文注音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感谢大家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作者,帮忙点赞、转发 。如果大家对哪篇古文有不够理解的地方,可以发在评论区,作者会在后续作品中与大家探讨,谢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