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五 )


在危险的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越短,主将所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小,而且这种战场带动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对自己阵营的鼓舞和对敌人的心理防线造成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的 。
当然还有一种主帅,主动地单人单骑冲在最前面,甚至不避箭矢,而对面射箭的看到他,只敢冲天放箭 。
这个人就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南军原本占着无尽的优势,但是李景隆最终做了运输大队长,那就是因为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罪名”,这无异于给朱棣身上装了一层防护甲 。所以这种情况也是绝无仅有、不可复制的 。
到了热兵器时期,主将一律不得身临第一线,这几乎就成为了军规 。因为炮弹和子弹可不长眼 。但是,在八路军中有很多的虎将,并不太爱遵守这条规矩 。
《亮剑》主角李云龙原型之一的王近山,人送外号“王疯子”,战场上哪里有枪声他就带头往哪冲 。在那种枪弹无眼的环境中,很多先烈们总结出了一条经验,那就是“越不怕死,子弹就越绕着你走 。"
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国民党军将领不服,炮轰还没有结束,阵势还没有拉开,解放军就已经冲到了自己阵地面前,这不符合战场逻辑 。而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正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
大将亲自冲锋,死在战场上的自然有很多 。
侥幸不死者,一是靠运气,二是靠身上的重甲保护 。
一般来说,两军对阵,大将很少亲自冲锋 。但是在明初的时候,有一位皇帝特别喜欢身先士卒,他就是永乐皇帝朱棣 。
话说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王,封国北平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燕王及其后裔,就应该世代镇守北疆,作为大明王朝的北部藩篱 。但在他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一改其祖父的国策 。配合江南地主文人集团采取“扬文抑武”的政策,不但打压武将,对拥有兵权的宗室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走投无路的朱棣率领八百名王府护卫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但是无论如何为自己粉饰洗白,朱棣及其党羽毕竟是天下公认的反贼,面对朝廷大军的围剿,燕王本人只有亲自冲杀,才能凝聚军心士气 。
朱棣起兵之后所向披靡,直到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朝廷大军和燕军在白沟河相遇,双方才爆发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势均力敌的对抗 。
朝廷方面:曹国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以及熟知朱棣战法的大将平安,勇猛善战的瞿能父子父子悉数到场 。合兵六十万,号称百万 。
燕王方面:而在燕军一边,朱棣、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核心将领也一个不缺 。
在四月二十五日的激战之中,瞿能父子还有平安包抄打垮了燕军的后军 。危难之际,朱棣只能亲自率精锐骑兵数千人突入官军左掖 。根据史书的记载,朱棣的突击持续了近百次,而官军“飞矢如注”,朱棣连着被射死了两匹战马 。这一战靠着妖风吹断李景隆的中军大旗,燕军才侥幸取胜 。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闰三月,朱棣与盛庸率领的大军在滹沱河相遇 。滹沱河又称糊涂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 。李景隆战败之后,朝廷派盛庸将其撤换 。在几个月的东昌大战中,盛庸指挥大军阵斩燕军大将张玉,戳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而朱棣为了挽回军心,只能在滹沱河一战中再次祭出法宝:亲自冲锋 。朝廷方面再次对着燕王万箭齐发,战斗结束后朱棣的王旗被射得像刺猬一般 。
翊日遣人送旗回北平,谕世子谨藏之以示后世子孙,使知今日遇祸之难 。都督顾成见旗而泣,谓世子曰:“臣少从军,今老矣 。多历战斗,未尝见若此也 。”—《明太宗实录卷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