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分享 洛阳伽蓝记原文及翻译( 二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王肃刚到北魏时,为父兄服丧,卑身素服,不思声乐 。而且还整天默不作声,谋划着复仇大计 。平日里,王肃不食羊肉酪浆,还是按照南方人的饮食习性生活,常饭鲫鱼羹,喝汤饮,品茗茶 。洛阳士子因其嗜茶,给他取了个外号为“漏厄” 。
几年后的一天,王肃参加孝文帝举办的宴会 。席上,王肃食羊肉、喝酪浆甚多,看不出与北方人有什么不同 。孝文帝觉得奇怪,就问道:“王先生,你是南方人的口味,现在好像已经完全习惯北方饮食了 。依你看来,是羊肉鲜美还是鱼羹鲜美?是饮茶好还是喝奶好?”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乃是水族之长 。因为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各自认为的美味佳馔也就不一样 。单就味道而言,当然有优劣之分 。羊好比是齐、鲁一样的大邦,鱼则好比是邾、吕一样的小国 。而茶水稍显寡淡,成不了大器,只配给酪浆当奴仆了 。” 。孝文帝听后哈哈大笑,就不再调侃王肃了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王肃这句妙语一出,茶于是又多了个“酪奴”的雅号 。
其实,奶与茶并非不可调和 。游牧民族非常喜爱的“酥油茶”就是用奶油和茶水熬制而成 。如今风靡大江南北的奶茶,更是很多人的挚爱 。看来,千百年前,奶与茶的相遇就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至今还在支配着人们的味蕾 。
三、“二女争夫”造就出一座寺庙王肃从南朝齐国逃到北魏,让孝文帝正在实行的“全面汉化”改革运动,如虎添翼,“朝仪国典,皆自肃出” 。王肃因此深得孝文帝的倚重、欢心 。孝文帝见王肃严以律己,为报父仇,穿素服,不听乐,洁身自好,实在是孤苦伶仃,就将自己特别疼爱的六妹——陈留长公主下嫁于他 。于是王肃就成了当朝驸马,晋升为贵族阶层 。
此时,王肃留在南朝的结发妻子谢氏在丈夫逃亡后,被迫入道为尼,躲过了被株连屠杀的灾难 。数年后,谢氏打听到王肃在北魏入朝为官,就悄悄带上儿女,北上寻夫 。然而,等她到了洛阳,才知道丈夫已经另组家庭,而且对方还是无尚尊贵的皇家公主 。
谢氏黯然神伤,作了一首五言诗送给王肃,表达自己的心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这里的“胜”指的是妇人的首饰 。谢氏把夫妻二人比作同在一起生活的蚕,如今丈夫王肃就如同蚕化为丝线,攀上高枝,可还记得当初和结发之妻一起缠绵时的恩爱?意思是,希望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来 。
王肃看了妻子谢氏写的诗,满怀愧疚,不知如何回复 。陈留长公主得知后,忿忿不平 。她干脆越厨代庖,回赠谢氏五言诗一首:“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公主把男人王肃比喻为缝纫针,穿针引线是他的本能,既然有新衣服缝了,怎么还可能去想着以前缝过的旧衣服?这公主的回答还真是霸气 。言下之意就是,王肃如今已经是我的男人了,谢氏,你还是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别看两位才女美人都是柔弱女子,可争起丈夫来却是针尖对麦芒,一点也不含糊 。好在都是文雅之士,止于口舌 。更没有发生类似几百年之后,秦香莲千里寻夫,引发出“铡美案”那样的惨剧 。
王肃左右为难,发妻和新欢都无法割舍、辜负 。这一切都是政治斗争、灾荒战乱造成的恶果 。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背景下,个人家庭的那点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王肃权衡利弊,大概是做了一番谢氏的思想工作,劝其退避 。反正现今谢氏已身入佛门,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他就在延贤里专门为谢氏建造了一座寺庙“正觉寺” 。这就是洛阳正觉寺的来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