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定情时都有哪些信物?( 七 )


“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4、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 , 又称缠臂金 , 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 , 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 , 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 。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 , 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 , 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 , 压褊佳人缠臂金 。
”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 , 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 , 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 , 瘦觉寒馀缠臂金 。
别后大拼憔悴损 , 思情未抵此情深 。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 , 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 , 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 , 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 , 思念使她日渐消瘦 , 憔悴 , 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 。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 , 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 , 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 。”后抑郁而终 。
5.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 , 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 , 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 , 戴玳瑁钗 。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 , 其甲可卜 , 其缘可作钗 , 世号灵钗 。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 。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 , 感慨中赋诗曰:
昔日倡家女 , 摘花露井边 , 摘花还自比 , 插映还自怜 。
窥窥终不罢 , 笑笑自成妍 , 宝钗於此落 , 从来非一年 。
翠羽成泥去 , 金色尚如鲜 , 此人今何在 , 此物今空传 。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 , 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 , 一半赠给对方 , 一半自留 , 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 , 桃叶渡 , 烟柳暗南浦” , 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 , 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
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擘钗破镜分飞 。天渊海角信音稀 , 梦回海辽北 , 魂断玉关西 。月解团圆星解聚 , 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 , 一十四番回 。”述说金兵攻陷汴京后 , 词人与自己的爱人分离之痛 。十四年间兴亡满眼 , 再无处追忆旧时明月 , 这首词因为有国破家亡的背景而显得格外沉痛 , 词中的分钗在生离死别的大动乱里 , 也就不是一段仅仅陷于儿女情长的忧思了 。
而在历代关于分钗寄情的诗词里 , 最让人伤怀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回头下望人寰处 ,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