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话是一门艺术,对话过程中对方一味的附和是情商高的表现吗?( 二 )


8.有责任心敢担当
9.每天进步一点点
10.好东西善于分享
拿其中一条用一个小故事举例:赞美别人
世人把奉承人成为戴高帽子,曾经有两个学生,初次被任命去省外做官,一同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见人就给他戴顶高帽子,这样就可以了 。”
其中一人说:“老师说的不错,现在向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
老师很高兴.....
等到出了门,他看了一眼同来的同学,说:“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咯!”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善于发现艺术的眼睛,才能看到生活充满艺术 。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句话:【最会说话的人,往往也就是不说话的人 。只可惜这道理也很少有人明白 。】

如今说话是一门艺术,对话过程中对方一味的附和是情商高的表现吗?

文章插图
一味附声,并不是最聪明的做法 。这种方式可以说因说话的对象而异,有时候反而会有反效果 。
要恭维一个人,一定要恭维得既不肉麻,也不过分,而且正搔着对方的痒处,这样才算恭维得到家 。
一味随声附和,就过于肉麻了,讨好得太露骨,反而说明水平低 。
其实,想要在说话中体现高情商,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对话时尽量不说“我”字 。
可以用任何词语来代替“我”,而尽量避免把这个字说出口 。这就叫“调整自主意识” 。刻意降低自己的自主意识,强调对方的自主意识,让对方能体现更多的存在感,就一定会博得对方的好感 。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最欣赏的人里,必定有他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给对方留出“自恋”的空间 。这才叫真正高情商的话术 。
为什么要少说话?越多说话,越容易说出“我”字来 。少说话,多听,在对话中找出你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 。
在卡内基《人性的弱点》里,描写过人的一个最底层的需求,是『被认可』 。
每个人其实都很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哪怕是话不多的人,一旦进入他感兴趣的领域,也会涛涛不绝 。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一颗『耐心聆听』的心 。
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其实更多地希望我们能够去做聆听者 。
情商高的人,在沟通中,他会很注意聆听对方,并谨记通过这次对话,他要:
- 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 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 为沟通双发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你会发现,一味地肯定和奉承对方的话,能实现的目标可能仅仅是让对方感到『被认可』的愉悦感 。那么对于『为自己实现了什么?』『为双方关系实现了什么?』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
所以,沟通的高手,会在对话中,一路带着这三个目标,不断分析对方的说话内容,针对性地给予赞赏,给予引导,往达成这三个目标的方向去聊天 。
比如,有这么一个很流行的问题:如何向和尚销售梳子?
梳子的销售员,会在谈话前梳理清晰这三个目标:
- 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让和尚买下梳子,赚取利润)
- 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让和尚感知买下梳子后,他能获得更多)
【如今说话是一门艺术,对话过程中对方一味的附和是情商高的表现吗?】- 为沟通双发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让和尚感受到,销售是在帮助和尚在完成一件更有前途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做买卖)
所以,接下来,销售员来到寺庙,不会先谈梳子买卖,而是先从和尚的需求开始谈,比如”寺庙平时为了给香客一些回报,一般都会做一些什么事情?”
和尚可能会说”给予一些佛经,什么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