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古诗内容和解释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二 )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文学常识】体裁:词
【年代】北宋
【作者小传】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和哥们李奕柯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宋史·李格非传》中提到)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书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声声慢》就创作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 。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