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为五律对于他来说,就是古风 。
李白的五律并没有遵守后来杜甫、岑参时期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到如今旧体诗人还在遵守的“起承转合” 。这并不是因为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也不是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李白的五律文法,上承南北朝,而最直接的,就是上承王绩 。
王绩的《野望》前面有专门分析,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传承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这首诗实际上并不是送谁的时候写的,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有感而作,也就是送别自己的意思 。尾联也有交代“万里送行舟”,所以去掉“送别”二字,就叫《渡荆门》也是可以的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起句仄起仄收,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严格合律的,仅有第七句“仍怜故乡水”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即“鲤鱼翻波”,是极其常见的变格,不是出律,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等等,都是这种现象 。
平仄另有专栏讲解,这里就不细谈 。我们知道它严格合律就行 。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严格对仗,符合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要求 。
所以这首五言律诗是严格遵守格律要求的 。
我们来看内容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地点、事由 。
我乘舟渡江到了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就进入荆门外的景色描写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以一较长短 。个人很怀疑杜甫是在化用李白的这两句诗,他在写《旅夜书怀》之时,前后虽然相差几十年,但是以他对李白的崇拜,看到相似的情景,想起偶像的两句诗来并化用成自己的句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
当然,平心而论,杜甫的诗句感觉更好,有星、有月、有平野广阔,大江涌动,和李白远眺山川、大江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两者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所谓英雄相惜,和而不同,都是好句 。
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依然在写景,不过就综合了时间段,并非完全是眼下的实景,有晚上,有白天 。晚上是看不到“云生结海楼”的 。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堆积幻化出海市蜃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拟人手法,把故乡流过来的水拟人,不远万里为我送别,其实正反映了李白对故乡的不舍,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不同于后来的律诗文法结构“起承转合”中颈联的转折重要性,《渡荆门送别》在颈联没有转折,而是和颔联一样的进行景色描写 。它是采取了“起承承结”的结构,首联起兴,中二联进行景色铺陈,尾联发感叹抒情 。
这和后来的写法是有区别的,这种写法从哪儿来呢?从五柳先生那里来,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的感叹总结,这是魏晋玄言诗留下的总结性小尾巴 。这种特色直到谢朓才有所改变,诗最后一联不再总结陈词,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感悟 。进入唐诗后,这类作者感叹的尾巴就完全没有了,但是初唐的五律还是保持了这种首联起兴,中二联写景,尾联抒情的结构 。
- 二手房促销SP技巧大公开
- 佛教典故之佛陀一苇渡江
- 著名五言律诗摘抄和诗意解答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和赏析
- 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 孟晚舟被裁定符合“双重犯罪”标准,她会被立刻引渡到美国吗?
- 送别友人最美好的诗词 送别朋友的诗句有哪些
- 送別原唱
- 王维古诗送别译文 王维送别古诗的意思
- 关于告别的诗句古诗分享 描写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 10首经典的送别诗 送别诗句大全10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