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哪一部更值得学习阅读?( 四 )



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语言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权和族权”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汉族和汉皇在中国正统文化中的权威性 。
就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伟大优良传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
当然,我们今天的这种自信,不会是像司马光时代的大汉族主义的文化自信,而是全体56个民族平等一家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自信 。
司马光的“天皇”记时,不属于《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只是一个文化象征 。但是,我们从这样一个象征性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一种文化自信,那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就否定自己的文化来源 。

长期以来,否定中国文化,特别是怀疑中国文化起源,来自本土还是来自外国其它民族,一直对一些学者很有吸引力,他们的想象力超乎你的信念,以此认为自己可以颠覆历史观文化观 。
但是,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完整,从来没有中断过的 。
如此完整的历史,我们还要怀疑我们的祖先不会是中国本土,真是难以想象一些人是如何对中国文化的不那么自信了 。
培根在《论人生》中说过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学让人深刻 。”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可以说是兼有哲学和诗歌的历史 。

我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刻意不记载文学家的,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作的原则 。所以,屈原、李白、杜甫这些诗人,我们在《资治通鉴》中是看不到的,对此,不少历史学家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
不过,千里马认为,这也是司马光历史主义和社会学科思想的超前性 。
它说明历史需要专业,当然,文学也需要专业 。把不同的文化归于文化专业,可能司马光是世界第一人 。
但是,那也没有拒绝诗歌文化在《资治通鉴》中的存在 。例如,《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唐代一位大臣给皇帝背诵《诗经》中的《蟋蟀》这一章的细节 。
而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的文化精神,与诗的最高境界使人“温柔敦厚”也是高度一致的 。那么,他的哲学就更加接近于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关怀了 。
所以,喜欢历史或者做公务员的朋友,我非常建议他能够读《资治通鉴》 。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最喜欢的历史著作就是《资治通鉴》 。他老人家一生阅读书籍无数,唯有这本历史著作通读了17遍,这是许多历史学家也做不到的 。
可以说,《资治通鉴》陪伴了毛主席读书生活的一辈子 。
谢邀 。欣赏角度不同,答案会不一样,一曰古典文学,一曰经典史学,无可比性,类似关公战秦琼 。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 。
首先,得看阅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似乎《古文观止》更专注于文学这一领域;如果从经世致用、为人处世、政官之学的角度为看,无疑《资治通鉴》更为专业 。
然后,我们来看看《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的内容简述 。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所编的文学读本,是为学生所编的教材,是当时的读书人的启蒙教材 。全书12卷,收录了东周至明代的文章共222篇,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观止",意思是,指书中所选的都是历朝历代的名篇佳作,是尽善尽美的至好文章 。大概是这样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历朝历代的皇族王公,臣相高官,士人骚客,商贾巨流、无不学习阅读《资治通鉴》,并从中得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