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二 )


而鹅颈藤壶这不同,它的外形与纹藤壶完全不同 。从外观看,鹅颈藤壶比较的细长,平均在15公分左右,它的整个身体是由外部湿滑呈黑褐色的肉状茎以及多个钙质骨板包裹的花序状头部组成,所以看起来,鹅颈藤壶确实有些“张牙舞爪”,而且其身体的大部分都是肉状茎,酷似大鹅的脖子,因此得名 。
一般情况下,动物都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但是鹅颈藤壶则不同,它们成年后必须依附在物体表面,捕猎时会用自己的多个花序状附肢组成一张网(附肢在捕猎时会从骨板中露出来),捕猎海中的浮游生物 。
虽然鹅颈藤壶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是由于它们的精卵细胞成熟期不同,所以无法同体受精 。再加上它们无法自由的移动,所以为了方便繁殖,只要有鹅颈藤壶的地方,必然是成片的,比较密集的分布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偷偷的说一下,鹅颈藤壶繁殖只能是与邻近的藤壶进行,虽然它们长着比例最长的雄性生殖器,但是距离超过身长,它们也是无法繁殖的,主要原因就是够不着) 。
由于大多数的鹅颈藤壶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东北部常年被海浪拍打的潮间带高潮区礁石上,在落潮时,礁石会大量的露出海面,所以,鹅颈藤壶具有很强的抗干燥能力 。而且由于鹅颈藤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海浪汹涌),所以在捕捉时,有很大的危险性 。
▲鹅颈藤壶猎手在冒着生命危险捕捉
从食性上看,鹅颈藤壶只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而在海洋中,最不缺的就是浮游生物,所以它与其它海洋生物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食性不可能导致许多海洋生物讨厌它 。
其次,鹅颈藤壶甚至连自己行走(游动)的能力都没有,也不至于惹其他海洋生物烦 。那它为什么被讨厌呢?原因就出在它不能动上 。
虽然大多数鹅颈藤壶寄生在潮间带的礁石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甘于一生生活在一个地方,它们也有梦想,那就是在海洋中徜徉 。但是,鹅颈藤壶并没有游泳的能力,在生长的过程中,唯一能够遨游海洋的机会还是在幼年期,因为幼年期的鹅颈藤壶大都随波逐流,而随波逐流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栖息地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的鹅颈藤壶结伴盯上了海洋生物 。
鹅颈藤壶在选择寄生物上还是有一定的挑剔性的,对海洋生物也是如此,虽然它们的寄主小到牡蛎、蟹类,中到海龟,大到大型的鲸类,它们通通不会放过 。但是,这些生物通常都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可以自由的活动,而且表皮比较的结实;第二,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中要么有浮游生物,要么是食物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第三,游动速度不能太快 。
这样的寄主既能带着它们免费的遨游大海,又能够保证稳定的食物来源 。当发现这样的宿主后,原本随波逐流的鹅颈藤壶就会赶紧利用海浪的力量贴紧宿主,然后分泌一种名为“藤壶初生胶”的强粘性物质将自己牢牢的固定在宿主的体表上 。
由于它们的初生胶非常的黏,再加上宿主没有手这种能够剔除它们的器官,所以鹅颈藤壶会一直在它们表面上繁殖、壮大 。虽然科学家将鹅颈藤壶和宿主定义为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一方无害),但是,有一群不咬人但膈应人的藤壶在身上,相信没有一种生物能够心甘情愿吧 。而且它们在寄生时,也会破坏寄主寄生位置的皮肤,之所以寄主不会有负面的影响,是因为它们在破坏的皮肤上,挡住了细菌和微生物的侵袭罢了 。
虽然鹅颈藤壶在人类的世界是“紧俏货”,但是由于它们大都寄生于礁石或者是一些海洋生物的体表上,所以对于被寄生的海洋生物来说,这些鹅颈藤壶确实讨厌 。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鹅颈藤壶与宿主属于偏利共生,并不会对宿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